明天,在一起坚持30天的写作群就要解散了,在这里和每一位同学道一声:珍重,再见。如果您还不熟悉我,记得在咱们中间有一棵“木棉树”就好,那是我公号的名字。
这30天里,近百名同学每天都提交一篇文章,共计3000篇左右,如果每篇按1000字(虽然要求每篇不低于500字即可,但是一旦写开了,500字是打不住的)算的话,那就是大约300万字,以10万字为长篇小说的底线,我们加起来大约写下了相当于30部长篇小说的文字,想想是不是很伟大,很了不起啊。
和每一位同学一样,这30天的意义对我来说也是非同寻常的。直观地看,4月份已完成原创文章29篇,约3万字,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天给我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
一、由忐忑焦虑到笃定自信
我原来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感觉只有一些所谓的“大事”才值得一写,而平淡的生活乏善可陈。所以,同样是跑步这一主题,之前只有在完成一次全程马拉松之后我才会去写一篇参赛记。
而通过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写作练习,我发现琐碎、细小的写作素材里也经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都可以深入发掘成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当日的小确幸,而在寻找这些寻常的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时,就好像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和爱的教育,相对于最后写出的文章,这些感受应该是更重要的,所以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这30天里,因为写作已经成为必做的一件事,所以即便到晚上8点多还没开始写,我也相信一定能完成,以前那种还没写就开始发愁、焦虑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而是增加了一份笃定和自信。
二、由“动脑不动手”到“既动脑又动手”
以前对写文章没有信心,往往是以为自己还没有考虑好,所以就一直停留在思考的阶段,而那些未加系统整理的思想只能称为一闪而过的思绪。
而通过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写作练习,对我来说,想和写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提笔之前头脑里对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 并没有特别清晰完整的概念,而是边想边写,边写边改,就这样反而经常写出超出自己预料的东西,所以有时候会再回过头来根据文章内容推敲一个更恰当的标题。
三、由“我写什么你就看什么”到“你想看什么我就写什么”
因为需要天天写,有时候会拿不准写什么才好。刚巧在写到20天左右的时候,朋友给我出了一个题目,由此诞生了《一碗油泼面的距离》,把跑步和饮食的控制用比较有趣的方式写了出来。受此启发,我开始向朋友们征集题目,后来又写出了7篇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实际可以收到一举三得的成效,一是朋友留的题目都是仔细斟酌过的,帮我解决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难题,二是在写之前就有特定的读者,即便是只有一个人感兴趣的话题那也是值得一写的,三是我在文中提出的一些建议或思考虽然是一己之见,不一定正确,但是也有可能为出题人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更重要的是,朋友们给出的题目也让我走出了一些自我的局限和设定,让我有机会思考类似人生的意义、理想生活、婚恋情感等平时不会去深究的、比较大的主题,对自己也是一种自我教育。
说到这里必须要感谢好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互相交流、学习、监督和激励的写作平台,让我们有勇气去尝试一件平日想都不敢想的事——写作30天,并且竟然坚持到了最后。
因为写作本身是一件很消耗时间和脑力的工作,所以我在完成每天的任务之外,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拜读每一位同学的作品,所以,一个月过去了我和大部分同学还不是很熟悉,这是这30天里唯一让我感觉遗憾的事。
但是,我相信人生无处不相逢,而我们又是同一类人,如果下次在什么地方不期而遇,说不定我们一眼就能认出对方。
那么,就让我们互道“珍重,再见”吧,感谢三十天的陪伴和共同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