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王怀玉老师这本《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初读第一章,并简单的翻阅了每一章的基本结构后,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周到且详细。这种周到与详细并非告诉你具体到如何操作的行动指南,如王老师所说,在班主任领域,不可能有一本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葵花宝典》,我们要面对的是某班某阶段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创生出一些方法,需要借鉴的是“成功”经验背后的内在机理。于是,王老师把周到与详细都放在了对于创造产生的逻辑阐述上,哪怕直接手把手把所有细节展现,也依然会把重心迂回到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周到与详细也体现在居然把“带新班”与“中途接班”分情况讨论以及特别提醒意义的温馨贴士板块,让我感受到书中拥有的严谨和诚意。
第一章聚焦班级文化建设。把班级文化分为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隐性文化直接体现在孩子的精神面貌中,要真正发挥班级文化该有的教育能量,就要重视显性文化符号与集体内个体们的内在联系,不能是贴标签式的生硬式文化。而要做到这点,需要班主任时常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我修炼,从举手投足间体现出你的教育价值观,给学生做出表率。也要把握好节奏,在基础性工作中仔细观察,增强敏感性,因班制宜的提炼班级文化精神核心,最终如果能够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名片,那班级文化便有了灵魂。
在第一章的阅读中,我最受感触的一句话是:“在班级精神的建设过程中,就是把各种个性文化价值整合趋向一致的渐进性发展过程”。
深以为然,不同的个体在文化上必然具备个性,那又以何种方式将其整合之后趋向一致?我的理解和方法是:要多为班级造“梗”。
人与人建立联系,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拥有默契,默契怎么诞生?共同努力一件事情,过程中发生一些趣事,这些趣事如果不是亲历者,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趣”在何处,但也正因为只有亲历者懂,才显得珍贵,默契从中生出。
一个班集体,在周期内绝不会缺少为同一目标加油的具体事件,在这过程中,年轻孩子们自然会有寻找趣味的天赋,有了“梗”后,班主任如果找到准确角度,融入价值观,那就有了学生喜闻乐见接受班级文化的方式,更妙的是,在这种默契中,班集体也好像开始变得有趣。如果能再近一步,在班级显性的文化符号中随时看到“梗”的元素,我想,不会有比这更好的内在关联性。
突然想到。缺乏内在关联性,标签化的班级文化,就像两个刚认识的人……在……尬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