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故宫,从儿时的五分钱一张票的记忆到现在抽空就要去兜兜转转的牵念,故宫从来都是那份欢喜中的心头执念。
只是无论是站在景山的万春亭俯瞰故宫带来的震撼,还是城墙下感慨这一墙两隔的皇城与市井的不同凡间,还是走进这深深甬道触探那每一份神秘和威严,都让我有着无尽的敬畏、骄傲、感叹、悲悯、释然和搅扰在一起勾勾缠缠无法言说的情绪。
于是读了很多关于故宫的书,关于建筑,关于历史,关于事件,关于故事……
春节期间断续读完李文儒的《故宫院长说故宫》,让我对故宫又有了新的更深层的认知。它来自于院长这一既特殊又普通身份的对故宫一个个细节真实而浪漫的描述,感觉他的笔让一切都有了生命,都活了起来。读书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产生马上走进故宫的冲动,迫切地想去重新游遍每一个角落,只是好像春节期间预约已满,限流的情况下仍每年超过1600万的游客足见人们对这600年神奇宫殿的喜欢。
《故宫院长说故宫》是一本不同于一般严肃或框架式的别样的解读故宫作品。书中说,“历史不仅属于它的创造者,也属于每一个人的眼睛和心灵。”他倡导我们每一位游客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安安静静地去感受属于自己的发现。这便成就了不一样的烟火。
他在书中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以过去的皇宫建筑为空间的故宫博物院,是引导人们理性认识帝制文化、皇权文化的“标本”,而不是崇拜皇权“明君”的“圣地”。另一方面,在感受着紫禁城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时,仔细体味紫禁城建筑的美不胜收。
这本书的重点,不是研究紫禁城的建筑历史、材料、工艺技艺,而是重在探寻紫禁城的建筑文化、艺术和审美。
喜欢他在序言中的一句话:“紫禁城整体的浪漫想象与细节的灵感闪烁,镶嵌在高远、博大、深厚、精致的文化背景上。
读书的第一遍先是仔细翻阅了里面的图片,一帧一帧精美真实得像是我就在它们眼前,又美轮美奂的像是只能梦中相见,它们都是院长亲手拍的。有很多我不曾看过的角度和风景算是又一次丰富和完整了我对故宫的体验的空白,这是院长李文儒的角度,也是平民布衣的角度,又有好多我们平民布衣无法到达的角度,比如太和殿的屋脊。一个个细节被关注被放大,本身就独特而艺术的细节在院长文艺而感性的笔下浪漫生动而充满温情。
他说紫禁城美在整体而成在细节。
于是他写细节,写墙、门、屋顶、栏杆、窗户、琉璃花、排水系统等最细枝末节之处,最不为人们注意的角角落落。
他的书各部分题目就是为了突出这样的一个个细节。如宫墙柳、墙墙墙、千门万户、皇家大院、皇帝的广场、中国大屋顶、天地之“吻”(脊兽)、栏杆拍遍、窗里窗外、谁持彩练(彩绘)、琉璃花、流动的皇权(金水河)、死生有“命”(古树)等。
而这些细节刚好是游人进入皇宫目光所及最直接最亲近也最容易被它们的平凡又不平凡所打动的知微见著之处。
他说:
我经常站在高处凝望紫禁城。大多在日出或日落时分,凝视、感觉、捕捉从连绵铺排的黄色屋顶上浮动升腾着的辉煌。
我也经常穿行在宫殿之间,在一座隔着一座或一处连一处的迷宫般的院落里转来转去。
我也曾在薄云遮月的寒冷冬夜,触摸寒风窜过夹道时发出的奇怪声音,寻找和等待在剪影般的高墙、屋脊、檐角间时隐时现的月亮。
每当这样的时候,我总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
是啊,有了想法便有了书。
他还说:
对于故宫的游览 ,一种是进去以后,就被这种美彻底震撼和俘虏了,就盲目地崇拜了。还有一种说,给我好多启发,我能从这里边创造出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来,想出我自己的想法来,这是高一层次的,我觉得这样的人更有收获,或者更能通过我们历史的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一个好的逻辑关系。”
这是思考的价值,是视觉和心灵的游览。是幸福感的累积,是游览的附加值。
最喜欢他这样的描述: “紫禁城的高高的灰色的城墙,紫禁城的宽宽的绿色的护城河,紫禁城的依依的黄色的宫墙柳,为什么能把紫禁城的拒绝与吸引,阻隔与亲近,鸣奏得如此有声有色?”
能打动我们的就是这一个个细节,它远胜于巍峨的皇宫大殿带给我们的震撼,前者是灵魂深处后者是视觉感官。正是这宏观的拒绝和细节的吸引,城墙院落的阻隔和金水河宫墙柳逶迤温婉的亲近让故宫虽远尤近,欲拒还迎,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欢喜。
读书让我对故宫的认识慢慢由表及里,比如御花园中那几株连理古柏原来都是人为设置,有种植左右上方合之,有一树从根分两半上面合体者。而其意也并非烟火中结连理枝的美好意愿,而是帝王们关注的史籍中“王者德化洽,八方合一家,则木连理”的记载,相信的是“木同木异枝,其君有庆”的说法,这在我真的是头回听说,原来病态的连理枝是为君主意志服务的,而我还是宁信心中原有祈福的那份美好。
再比如那弓状的金水河。《明宫史》记载:是河也,非谓鱼泳在藻,以恣游赏,又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明白了金水河原来可以灭火可以工程,祖宗设立,良有深意。是啊,不读书,又怎能会此深意?不读书,这紫禁城的壮美便只知一二,而无法体会设计者的卓尔不凡的智慧,骄傲便无法发自内心的最深层,人,从来是伟大的缔造者,而不是建筑本身。
书的最终以雪舞禁城结束,那种美,无法言说,一句话:雪花纷飞而来的时候,故宫博物院就成了紫禁城。余者皆为你的想象……
一书读完,余韵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