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可怕的词莫过于“习以为常”。
我在实习两个星期后终于找到一条最省时间的上班路:地铁站出来,左拐,路过纪梵希、蔻驰、霍根、古驰,出门。
一直到两个星期后,我才算真正从各种局促不安里走出来,慢慢找回之前那个从容不迫的我。
你问我为什么局促不安,显得如此小家子气,我的回答是我自卑。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情绪,比如上班第一天中午,跟着上司和同事一起去旁边的商场吃饭——挑高的大厅、陌生的品牌以及来来往往一眼就看出来自旁边写字楼的白领——知道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的感受吗,就是我当时的感受。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不安,大概是因为从未接触过吧。身边既是同学又是一起实习的同事的女孩说她妈妈常来这样的地方购物,诚然她也说她觉得这里贵,但我还是觉得自卑。
公司很好,这个暑期实习计划完全算得上回报社会,不是为了找廉价劳动力,而是切实想要教我们一些东西。第一个礼拜我们就去参观公司开发的项目。各种豪宅,各种动辄月租金是我父母一年工资的酒店式公寓,各种闻所未闻的健身会所。于是惶恐,安静地听着各种术语和经验,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吸收所有能听到的知识。
今天又是上班时间,我从地铁站出来,左拐,路过纪梵希、蔻驰、霍根、古驰,出门,一下子觉得心里安定起来。我为什么要感到不安?其实周围的同事并没有大富大贵,他们与我的家庭一样是工薪阶层,他们中的大多数同样买不起自己公司开发的豪宅,也不是一身名牌。不过是他们习以为常。他们常到这样充满了国际名牌的大型商场,而在我的家乡,大型商场要是不打折就根本卖不出去——这是平均消费水平问题,却叫我对这些习以为常。
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会给自己一个自我暗示,告诉自己,你与这环境是一样的,同时在心里仰视其他环境。可说到底,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面对的都是一个新环境,没有谁比谁更高级。我只是一直没有走出自己的心理暗示,一直做出一副怯生生的打量姿态,却不肯迈出探索的一步,现在想来真是可笑之极。
小时候最引以为傲的适应力不知哪里去了,现如今迟钝得要命。在一个新环境里要适应好长时间。幸好这个公司比较好,幸好这个实习计划比较和善,不然谁有工夫等你适应,早就被淘汰了!
现在回看当时不安的自己,说一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觉得当时的自己何其可笑。以后要学乖了,即使面对从未接触过的事物,也不要做出一副没见过世面的小家子气模样,不懂可以学,而且要学得快,不需要觉得自己不如人——我只不过比别人晚一点接触而已。
我记得我的职业导师王老师在端午节时候约了我们一起喝下午茶,她讲了一些关于美感的东西。她说为什么有钱人要买了古董放在家里,就是为了让家里人多接触真品,多看多用,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对古董的鉴赏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就会提高。我深以为然。这就是习以为常。末代皇帝溥仪一看就知道这件瓷器是赝品,你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和我以前用的不一样。这就是原因。
张晓风在一篇写桐花的散文中写到一个对桐花林视而不见的农妇——对她来说这花林只是每天必经之路的一部分,她已经习以为常。张晓风在文中表达了对农妇的羡慕,觉得能够让美变成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是一件幸福的事。也许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吧。
就好比我对群山、小溪、低矮的平房习以为常,魔都的人只是对高架、商厦和玻璃幕墙习以为常;我们只是生活方式不同,只是在同一个环境里呆了太久,一时间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
人长大了,反而接受能力不如小时候,好像对待生活的那种柔韧性在岁月里变硬了变脆了。没见识过,所以陌生,这是自卑的引子,而自卑的根源在于拒绝改变,墨守成规而走不出可悲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