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汪曾祺先生所著。我第一次听说这位名人(大抵先生是不会同意我这样称呼他)。很偶然于图书馆借书时看到,便借来读,才发现如此爱不释手。
本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汪先生对于自然草木的观察及体悟,另一部分系对西南联大时期的求学生活的人,事的叙述、回忆。前半部分,足见先生见识之广,多少植物特性,记录得非常详细,非对自然有足够热忱无法为之。后半部分,西南联大的办学氛围在这些人和事的身上展露无遗。
我对本书的理解为体现先生对天道自然的爱和对真善美(知识)的追求。
人们常常容易忽视身边的微小事物,不能从琐碎的事务和平常的环境里发现生活的乐趣。旅游,一定要去远方,要去他乡,要到别的地方去见识,要去看那些为世人诸多歌咏赞颂的名胜吗?窃以为不然,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何尝不值得我们去赏析?能同所处的环境和解甚至相处甚欢,便有了古人“天人合一”的道的味道了吧。心若安处,何处不天堂呢?应该要培养这份心性。不仅对物如此,对人更应如此。这般做,便也能达到“和谐社会”的要求。我想,像汪先生这样的人,不管何时何地,都是快乐的。
联大求学轶事的描述,有民族苦难的严肃记忆,也有求学的乐趣,有文学常识的点滴,也有那些文化前辈们的风采。汪先生的描述,像世说新语般令人无限遐想而可探知其全貌,叫人神往不已。教师们渊博的学识,自己编教材,各有特色的授课方式,不拘一格的穿着和言行举止,学生们勤学的态度,学校自由治学的氛围,都可从汪先生的回忆中窥得。我想,那样的日子,足够支撑起所有联大人一生了吧。这也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价值观的范本。
当下我国的价值多元化,有多少人迷茫不知人生方向,何妨将志趣转向治学。而这第一步,就可以从读好书开始,读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前人的智慧结晶,就像在与前贤对话。吾辈何其有幸!
汪先生的这本书,除给我上述两点启发之外,更让我了解到先生的才情。先生起码是个对植物学,文学,书法,字画,曲艺都钻研颇深的人。老一辈文人们多才多艺可见一斑。后来者如能择一学问下功夫而有所得的话,便是对前贤的最大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