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其实蛮喜欢儿童/青少年文学以及这类的电影的。比如说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看的《鲁冰花》我相当喜欢,前几年又重温了一遍,还写过两篇影评。比如说小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我的九月》,貌似是讲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要参加广播体操还是什么的比赛,整个九月每天练习的故事。还有一部电影名字忘了,大概也是小学的时候看的,讲三个孩子暑假的时候离家出走闯荡都市的故事。中专的时候看了《花季雨季》,电影的具体情节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真的觉得选材很好,不仅仅是写了花季雨季的天真烂漫,更是深入展现了在改革开放经济转型时期深圳这个特区的中学生的困惑与迷惘。
我认为,儿童/青少年文学虽然是针对儿童或者青少年的,但它不应该只有天真的易懂的故事让儿童或者青少年读了觉得很有意思仅此而已,它应该有深入的精神内核同样适合成人去阅读去反思,当小读者们长大了再重温这些书,不仅不会觉得幼稚,反而会发掘出当年并不能体会的那些深度。
我要说的,是曹文轩的《草房子》。
貌似是中专吧,和以上那些电影一样,学校组织去看电影,照例是看儿童或者青少年题材的。看的是《草房子》。今天我已经不记得电影到底说了啥,只记得当时觉得电影不错,并通过电影知道了有个专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叫曹文轩。前几年在新浪微博上认识一个女网友,她曾晒出一排曹文轩的书,说很喜欢。后来我去当当找过书,各种版本乱七八糟,最便宜的一个版本只要11块多钱,于是我产生了这本书一定很Low的想法。昨天下午闲来无事突然想到了这本书,捧着我那老是卡死的三星S4辗转了三个网站,以一目十行的速度读完了整本书。一边用手背抹眼泪我一边想,这么好的书,为什么不为它写点什么呢?
《草房子》的主人公叫桑桑,父亲调到这个村子当校长,一家人就搬到了学校住,学校里是一排草房子。整个故事描写的就是桑桑在这个学校六年级所经历的人和事。
这个故事第一个让我落泪的点就是秦大奶奶。我能够理解她为什么不肯搬出学校,因为她和秦大没有孩子,买土地就是她大半生的精神支柱,可是她拼了命赚到钱买了土地却又成了公家的盖成了学校,她心里的怨恨可想而知——而这种怨恨我想并不完全是因土地而来,土地只是一个导火索,这种怨恨是来自于她没有孩子没有亲人的孤独凄凉。于是她用了一种极端的手段:与学校作对。看起来这种手段是解了气,可是她真的开心吗?当她不顾自己的生命救了一个落水的女学生,她开始转变了,她主动搬出了学校成了学校的守护者,为什么呢?因为她为学生舍己地付出过了,所以对学校有了感情有了牵挂。也正是因为她的付出,她从一个惹学校讨厌的人变成了全村尊敬的人。最后她竟然为了守护学校种的南瓜溺水而亡,送葬的队伍很长很长。不能不让人动容。
第二个落泪的点是蒋一伦与白雀的爱情。倒不是他们的爱情故事有多曲折动人。那个时代的恋人们,无非就是写写信,无非就是找个人少景色好的地方走一走。蒋一伦会吹笛子,所以他比那个时代的恋人们多了一样,就是一个人对着白雀所在的对岸吹笛子寄情。白雀的父亲不同意两个人的交往,他们就托桑桑传信。后来因为一封重要的信桑桑没有送到,白雀迫于压力与别人谈了对象,分手后去找蒋一伦,发现蒋一伦已经结婚了。蒋一伦在婚后依然和白雀保持着书信联系,当蒋一伦的妻子发现了他和白雀的事,白雀托桑桑把所有的信还给蒋一伦,选择去江南。而蒋一伦他承担起照顾生病的妻子的责任。书里写道后来他又吹笛子了,笛子又吹得和从前一样好了,说明了他已经开始懂得怜取眼前人好好过日子了。他与白雀最后选择放手而不是在一起,让我感动。
在《草房子》这个故事中,我们看不到完美的人,我们看到的都是有缺憾的人。比如说桑桑,他虽然是校长桑乔的儿子,但他明显不是一个传统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乖孩子。他调皮捣蛋任性妄为,嫉妒过富二代班长,捉弄过秃头的陆鹤,偷看过班主任的信……比如蒋一伦,他作为班主任有着所有年轻人都有的浮躁脾性:因为失恋作业没有批改,因为心情不好责骂学生……比如校长桑乔,一直到故事快到尾声我们才看到,看起来成功骄傲的他,内心其实是相当自卑的,他一直极力掩饰自己卑微的出身。
《草房子》所描绘给我们的,不是村庄生活的悠闲舒适,不是孩童时光的天真烂漫,而是这一群有缺憾的人他们所面对的真实的沉重的无奈的生活:比如秃子陆鹤总被班里的同学嘲笑捉弄,班长杜小康一夜之间从从富二代变成破落户不得不辍学,比如纸月母亲自杀父亲身份成谜与外婆生活,比如过继的孩子细马与养父母关系紧张养父又死了……
《草房子》真正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精神内核是:身为缺憾的人,该如何更新自己的内心去面对这真实的沉重的无奈的生活?
秦大奶奶就给我们的答案是:与其怨恨报复,不如付出爱。
蒋一伦给我们的答案是:珍惜眼前。
杜小康给我们的答案是:当苦难来临的时候,坚强承担。
细马给我们的答案是:恩待对自己好的人。
陆鹤给我们的答案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纸月给我们的答案是:以善良待人处事。
整个故事最戏剧化也最高潮的地方是最后:桑桑得了绝症,去了城市大医院看过也看了各种中医偏方都没有用,只能等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得以窥见桑乔的内心世界。那么多年他极力隐瞒遮盖自己猎人的出身,但为了弥补对儿子的亏欠,他带上儿子去打猎——也就等于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出身。桑乔的答案是:直面过去和当下。
女老师温幼菊在桑桑绝症的日子一直陪伴安慰他,通过温幼菊讲述自己的经历,我们看到了她的答案:她(奶奶)使我学会了活着所必要的平静和坚韧。
故事的主人公桑桑经历了这些人这些事,他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也给出了他的答案: 只要活着,就不要放弃爱和希望。
爱和希望,这应该就是《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所要传达给我们的。
我想,《草房子》为什么会让我感动,因为首先它不像一般的儿童/青少年文学,只展示给我们美好的一面,正是因为它那让读者喘不过气来的真实,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其次,它没有空唱大道理,甚至没有给出任何大道理,只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传达给我们深入的精神内核,不矫揉不造作,自然流畅。第三,爱和希望,正是当下的人所缺乏的可贵精神,所以也更容易让我们感动。
我想,这样一部作品,成人去读它,感悟应该比儿童/青少年更深。读完之后我总是会想,杜小康和细马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没有文化他们将来怎么办?当然我貌似想多了,因为故事的背景是60年代,且这已经超出了这个故事的范围。并且了,当下身边依然能见到早早辍学的例子。
当然《草房子》也有作品本身的硬伤,比如结构有点凌乱,比如结尾太过仓促。但不可否认,它真的是一部好作品,能给予我们心灵的指引。愿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不要放弃爱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