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波”助“澜”,华丽转身
——浅谈班级“先知学生”问题解决策略
文/吴灵峰
问题背景:
在我们的课堂上,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属于“天才”级别,老师的问题刚抛出来,答案就从这些“天才”学生口中“蹦”了出来,瞬间打乱课堂教学节奏,老师对此批评不是,表扬也不甘心。毕竟课堂是大家共同学习的地方,一两个学生懂了,不代表其他同学都懂了,而这类“先知学生”的提前说出答案,影响着其他同学正常的思考,长期以往,课堂必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少数同学学会了,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思考,习惯了等答案。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这类“先知学生”提前“预习”过课文,课前翻阅了相关资料,也可能是假期在辅导班已经对课文学习过一遍,当然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悟性比其他同学要高。不管是何种原因,我认为教师在处理与应对这种现象,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解决策略:
针对班级上的“先知学生”可能打乱课堂节奏,保证教学有序向前推进,我个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课前:层层预设,有备无患。
在备课之时,正常的教学预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班级里有“先知学生”,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得“设中有设”,即既要有正常教学环节的预设,又要有在某一环节应对“先知学生”可能提前说出答案时作的预设。如果“先知学生”说出了问题的答案,教师该怎么接下去?该怎么重新回到问题的起点?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课中:借力打力,“逆势”而为。
上课的过程中,当教师的问题抛出去后,如果“先知学生”跳过教师的启发过程直接报出了答案,打乱了你原本一步步启发、“揭密”的预设,这时,教师可以先对给出的答案做出判断,如果是错误的,那么可以委婉提醒其养成仔细思考后才可以回答的学习习惯;如果是正确的,那么教师可以故作很感兴趣地问道:“啊,你真的聪明!不过老师很好奇你是怎么想的?能告诉大家吗?其他同学当评委,如果你说的对,大家给你掌声!如果你需要帮助,你可以求助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可以吗?”教师借力打力,“逆势”而为,这样一来,“先知学生”那随口说出的答案,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尬尴点,反倒成为探索问题的领路人了。当然,如果“先知学生”确实有真才实学的话,肯定会给大家带来精彩的演绎,这样他的学习兴趣因此会更加增强,其他同学在钦佩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向;相反,如果他仅仅是想在同学面前表现一番而对知识仅仅是“知其然”的话,那么,我相信下次他在课堂上,肯定会“收敛”一些了。
课后:适时拓展,巧当助手。
对于班级上那些“先知学生”,教师要善于利用其优势,因此,在课后的拓展作业上,可以分A、B类,A类作业是针对班级绝大部分同学,重基础,重细心,而B类作业则针对“先知学生”,重能力迁移,重灵活运用。同时任命“先知学生”为小老师,帮忙教师一起批改A类作业。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先知学生”的责任心,巩固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平时:明确学习,和谐生长。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中,教师应该多与这些“先知学生”交流,让其明白学习其实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而答案,仅仅是一种结果而已,老师更欣赏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踏实、努力付出。这样,“先知学生”在课堂上的“耍面子”现象会越来越少,相信更多的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挺身而出,带大家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这本身,则已促进学生自己的和谐发展了。
现实意义:
对于“先知学生”的正确引导与教育,往往是“生本课堂”理念以及教育人文性的体现。
首先,“先知学生”作为学生个体存在于课堂之中,因此,对于任何学生的发言,都应该被得到尊重,而对于“先知学生”的正确引导,会使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更加完善。记住,对于“先知学生”,我们教师不可以采用“硬性阻止”,一棍子打死,这样不仅会使“先知学生”失去发言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我们的课堂上,何不让“先知学生”做那棵主动摇动的树呢?何不让他们做主动推动的云呢?让他们的灵魂去唤醒别的灵魂也未尝不可阿!所以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满足他们的表达需求,教师唯有具备这种大教育观,才有可能使教育的春天百花齐放,才有可能推“先知学生”这个“波”助学习的“澜”,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