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佳的名字取得不错,尤佳优佳尤其佳,可活了29年,你真说他哪点“佳出”别人一等,还真是找不出一丝半点。
大学那会儿,先是埋头于玩,不是呼朋唤友,通宵奋战在魔兽世界就是在大学城的各式小饭馆胡吃海喝,后来一门心思谈恋爱,女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钱投进去不少,对象却没处上。
大学毕业后,托一个有点关系的舅舅,弄进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转眼间工作5年了,同批进来的几个小年轻,有的当上了技术骨干,有的当上了行政领导,可他由于总是吊儿郎当,从原先的“重要部门”被调剂到了保安科,整日负责看监控、管停车,荣誉也是一个都没得过。
年初,单位推出了季度“先进工作者”评比活动,规则中明确规定:季度“先进工作者”是年度“优秀工作者”的重要依据,获得季度“先进工作者”最多的个人获选年度“优秀工作者”。
保安科总共有3个人,科长、老张和尤佳。往年各类评选,大伙也不用多想,各种荣誉就像为科长量身定做的一样总是落在科长的身上,正所谓:“年年岁岁奖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用一种科学的词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归纳为“马太效应”,即所谓的好的更好,坏得更坏。但是今年上头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为了能评选出真正名副其实的“先进”,领导一再强调不要老是几张“老面孔”,“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此外,去年科长借调上级部门一年未来上班,同志们私下有些议论,于是科长主动发扬风格,坚决要求同志们今年开始的季度“先进工作者”,大伙不要选他,虽然科长表态了,但一季度的季度“先进工作者”还是落到了科长头上,“县官不如现管”老张和尤佳心照不宣的把票投给了科长。
二季度,老张全票当选。这也在意料之中,老张当年还是科长和尤佳的带教师傅,还有一年就要光荣退休了,虽然平时上班也是一支烟、一杯茶、一份报纸坐半宿的主,但由于好打一手“太极拳”,逢人便是“弥勒佛”,因此也算实至名归。
可是三季度的评选结果却让尤佳有点看不懂,居然是他以全票当选。这荣誉咋就轮到自己了呢?对了,“轮”,就是这个“轮”字突然间让这等好事从天而降。
应了那句古话,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个人啊,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想入非非了,尤佳觉得,应该此时趁热打铁,为评上年度“优秀工作者”,得下点血本。
于是,国庆刚过,他就提着一包东西敲开了科长家的门。尤佳对科长说:“这盒武夷大红袍,是我舅舅特地嘱咐我带给您的,他估摸着您好这茶,千叮万嘱一定要给您。”科长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这可不行啊,你舅舅也真是的,都是老熟人了还这么客气,你小子当初进来你舅舅就让我好好照顾你,我也和他说小尤还是很优秀的吗。这礼还是拿回去吧,这样不好!”但最后,科长还是半推半就地收下了。
没过几天,他又夹着一条“利群”敲开了老张的门,说:“师傅,国庆期间家里人来客往较多,您知道我不会抽烟,这个我就孝敬师傅您了。想当年,师傅可是没少教给我东西。”老张见他说得情真意切,于是也收下了。
随后,尤佳又相继走访了负责各类先进文字材料制作的宣传科小王,给他送了名牌钢笔,因为他知道“这年头先进不先进全靠笔杆子”;负责具体操作评选的人事科小陈,给他送了一副名牌钓鱼竿,因为他知道“这年头评上不评上全靠贵人帮。”
转眼间,四季度的“先进工作者”评选工作又开始了。单位为了公开、公平、公正起见,决定在每个科室评选表决时,派人事科小陈到场监督,并当场唱票。并在评选前,将由宣传科小王撰写的候选人先进事迹进行滚动宣传。
科长开场白后,先汇报了年度保卫科工作情况,要说还是科长水平高,洋洋洒洒得写了七八张纸,小小一个保卫科光“创新”汇报中就提到了18次,学习领会中央精神16次,将一个处级单位的保卫工作上升到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在10分钟的汇报后,开始了投票评选。
科长、老张、尤佳三人手持选票,都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科长想,老张么,凭着在科里年纪大,又是“船到桥头车到站”,整日打呵呵不干活,最关键的是有时候还有点儿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小尤吗,三季度刚得过,和老张一人一次,估计老张为了年底的“优秀”是不会再投他的票。正想着,低着头的科长突然看到玻璃茶杯里面那金黄色的上等大红袍,看看那带有“岩韵”的茶杯,对了,这一票就给小尤。老张心中也早已经有了答案,科长平时也没怎么尊重过他这个老同志,而小尤上次窜门时看得出还是和我这个师傅感情很深,他一定会把票投给我,再者手指中夹着的“利群”味道确实比自己抽的红双喜好很多,于是,他认真地在尤佳的名字下打了一个勾。
投票结束,小陈唱票,尤佳以3票全票当选。刚宣布完,科长和老张同时目瞪口呆,小陈愣了一下然后补了一句:当然,自己投自己的票也是可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