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李清照,是读小学时在某本作文选上一篇习作《我和李清照》。文中先是大段描述了对李清照年轻时代写的婉约清丽之词的喜爱,后来笔锋一转,写到李在金兵入侵,颠沛逃亡的生活中写的凄苦、悲伤、豪迈词句,家国情怀油生,对李清照由爱生敬。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开始断断续续关注李清照。不过,我所说的关注只是偶尔拜读一二篇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已。
岁月如梭,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前几日追一旧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突然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这不是李清照的词吗?忍不住想深入了解一下李清照,这位才华横溢,不让须眉的易安居士。恰巧在看中华诗词大赛时,挺喜欢康震老师的点评,于是在亚马逊上找到《康震评李清照》一书,仔细拜读,深感斯人不易。李清照经历了无忧少女,幸福少妇,中年丧夫,再嫁闪离,晚年孤寂,无儿无女,甜酸苦辣都尝遍,就算当代女子,也难承受,何况是在国家风雨飘摇,充满民族屈辱的南宋。李清照是幸福的,待字闺阁时无忧无虑,后又嫁得如意郎君,郎才女貌,情投意合;李清照又是不幸的,中年丧夫而无子嗣,再嫁却遇小人,毕生收藏的金石书画在颠沛流离中损失殆尽。尽管物无所依,但是,她的精神是明亮的,思想是清澈的。在经历了艰难困苦后,依然创作热情不减,依然热爱生活,依然关心国家命运,这才是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所在!
想起《知否》剧中的女主明兰,也是外表柔弱,内心坚毅的人。剧情其实是无数次的宅斗不断升级换代,明兰从韬光养晦到初露锋芒再到爱憎分明、敢作敢为,是自我蜕变的过程。尽管她有祖母庇护,小王爷呵护,顾二爷怜爱,婢女照顾,朋友信任,但是,这一切如果没有她付出想要活出自己人生的努力,那么将会像所有普通女子一样,屈服于世俗,被轻视、受欺负,忍气吞声,郁郁寡欢,终其一生。在盛明兰身上,仿佛若有若无的有李清照的影子,只是相比李易安,明兰处事更有心机,思想更开放,个性更鲜明,而且幸运的遇对了人,虽经历困苦,终究获得满满幸福。曾经的绿叶终得雨水滋养,堪比红花海棠。
回看李清照,当年如海棠盛开,娇艳无比,经历风雨,虽形已消瘦,但“红已瘦,韵犹在”,比起艺术塑造的盛明兰,更真实,更令人敬佩。李易安若能活在当代,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