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下午,去幼儿园接孙子,在等幼儿园放学的空闲时光,信步在周围转了转,在幼儿园所在的街道尽头,发现有一处建筑,尖顶耸立,虽有些破旧,但仍能看出曾经的不凡。原来,这就是当年的伊犁毛纺织厂。
知道这一片一直被叫做伊毛,原来,当年响当当的伊犁毛纺织厂就坐落于此。伊犁河的水波里,曾倒映着一座轰鸣的纺织圣殿。五十年代末诞生的伊犁毛纺厂,像一枚缀在天山脚下的明珠,在计划经济时代迸发出璀璨光芒。那些年,伊犁毛纺厂的厂区蒸腾的白雾与伊犁河面的晨霭交融,织就了整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当年,毛纺厂仿佛是一座梦幻的纺织宫殿,璀璨地屹立在伊犁河畔。它是那个时代的宠儿,也是无数伊犁人的骄傲。这里汇聚了一群年轻的纺织人,他们曾经是编织幸福的工匠,也是描绘伊犁未来的画师。当晨曦穿透车间的玻璃窗,几百台织机便开始吟唱金属的史诗。女工们踩着轻盈的舞步穿梭其间,葱白的手指在纱锭间翻飞,将天山北麓的优质羊毛化作流云般的布匹。
在那个蓝灰制服主导街巷的年代,伊毛厂门前的林荫道是流动的时装秀场。烫着波浪卷的维吾尔族姑娘披着酒红大衣走过,伊犁市时髦的年轻女人,身着做工挺括的西装裙摆掠过白杨落叶,这些骄傲的纺织女郎,用毛料裁剪出新生活的轮廓。紫红、靛蓝、蒜皮色的毛料在染缸里舒展身姿,每一匹都凝结着西北高原的阳光。
伊犁毛纺厂成立于一九五八年,曾经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珠。它的名字,在伊犁大地上回荡,在人们的心中回响。那是一个毛纺企业的黄金时代,伊犁毛纺厂生产出的毛布,质地柔软、温暖如春,它的魅力席卷了整个中国,风靡一时。
在那个年代,能够进入伊犁毛纺厂工作上班、成为一名纺织工人,是无数伊犁青年男女的梦想。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毛纺事业的热爱,踏入了这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工厂。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用双手编织着幸福的篇章。
伊犁毛纺厂里,有许多漂亮的姑娘。她们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灵巧地操纵着纺织机,一针一线地编织着美丽的未来。她们的笑容如春花般绽放,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执着。说起伊犁毛纺厂,当年还是小孩子的我,心中总会涌现出一种向往和憧憬。
曾经还很小的我,心里幻想着毛纺厂是一个充满俊男倩女的地方,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舞台。因为那个时候的伊犁地区,甚至小小的愉群翁,都有个不成文的规程,男婚女嫁,必须有有伊犁一毛生产的毛布料。那时候结婚不要房,也不要车,但伊犁毛纺厂的毛布必须要。"没伊毛的料子,算不得正经婚事。"这句流传在伊犁河谷的俗谚,道出了毛纺厂在世俗生活中的神圣地位。
那时候在伊犁,订婚男方要给女定制伊犁毛纺厂的毛布套装,西装裙、毛布大衣。记得那时候的毛布有紫红色的、灰色的、黑色蓝色的,还有蒜皮色的当时很流行。当时毛布价格不菲,就是为了孩子们结婚凑足了钱,也不见得能顺利买到伊犁毛纺厂的毛布。
买毛布要托人、要凭票、或走后门。后来生产条件好点的时候,订婚的时候还要给女方父母各送一套毛布料。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毛布的品种好像也多了,什么单面毛布、双面毛布。后来还出现了假毛布,是混纺吧。
现在想想,当年伊犁毛纺厂生产的毛布确实好,如果送人一块毛布料子,是很有面子的事,给内地的亲戚朋友寄一块也是很有情谊的事。新婚的年轻人身着挻括的毛料衣裤,真是精神头十足。条件好的人,如果再搭配一件毛布大衣,那就风光无限了。
只是毛布衣服清洗存放都不太方便,要干洗,要熨烫。那时候,穿毛布裤的年轻人,早上生铁熨斗里夹上煤火,把毛布裤子平铺好,上面再盖上干净的铺单子,喷上水,毛布裤子一会儿就熨出笔直的裤缝。存放的时候一定要放樟脑丸,否则会被虫咬坏。
当年的伊犁毛纺厂,坐落在伊犁河畔,它的存在仿佛是一首美妙的诗篇。那是神一样的存在,青年男女是毛纺厂的灵魂,是毛纺事业的守护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伊犁毛纺厂成为了那个时代伊犁的传奇。
伊犁毛纺厂的女孩子,高傲美丽,如果哪家的孩子找了毛纺厂的女孩子,一定会引起亲朋的艳羡。多年以前,我听到过一首歌中唱到:伊犁河水翻波浪,旁边有个毛纺厂,毛纺厂的大姑娘,嘴里嚼着泡泡糖,身上穿着的确良……骄傲的头颅高高昂,伊犁河大桥上浪一浪……
当年的伊犁毛纺厂不仅是一个生产毛布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这里汇聚了无数的才华横溢的纺织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毛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和楷模,他们的故事被传颂在人们的心中、口口相传在每个角落。
九十年代的春风吹散了机器的轰鸣。曾经需要仰视的伊犁毛纺厂,渐渐隐没在商品楼的阴影里。如今漫步一毛社区,棋牌室的麻将声中混着烤包子的香气,晾衣绳上的艾德莱斯绸与的确良衬衫在风中共舞。唯有社区老年食堂廊下纳凉的老妪,鬓角银丝间还藏着当年的骄傲——她们抚平衣褶的动作,依稀可见纺织女工整理布匹的优雅。
每天黄昏时分去接孙子,总会看到有些老人驻足一毛旧厂房前,他们看得见时光深处的盛景:锅炉房蒸腾的白雾里,下早班的青年们说笑着涌向食堂,姑娘们辫梢的蝴蝶结在暮色中翻飞,像一群永不疲倦的纺织鸟,仍在编织着那个鎏金年代的华美锦缎。
伊犁毛纺织厂是国家级全能毛纺织企业。羊毛进厂,服装出厂,工艺流程全国罕见。上游以巩乃斯种羊场为核心基地,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是全国同行业的大姐大。破产之前伊犁要“一个县办一个毛纺织厂”,仅伊宁市就搞了三个毛纺织厂,形成原料大战,给伊毛造成内伤。
改开后搭上伊犁第二毛纺织厂“国家政策性破产”便车,准备核销金融债务,重组设备,轻装再战。但最终梦断黄粱。而同期的水泥厂、糖厂、新疆卷烟厂、钢铁厂、伊犁电力、伊犁煤炭等企业,今天仍生机勃勃。国企改革像一条艰难的路,伊犁毛纺厂被跑偏了,那是穷途末路。(这是一位伊毛老人的解说)
曾经的毛纺厂,因为各种原因破产。那座繁华的工厂成了一毛社区。站在那里,伊犁毛纺厂仍然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和情感纽带。它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做为伊犁人,为它的辉煌而自豪,为它的贡献而骄傲。它永远都是伊犁人心中最美的回忆!
在曾经的伊犁纺厂所在地,存有的建筑都很破旧,这都是毛纺厂曾经的厂房、宿舍楼、家属区。伊毛的街道现在很热闹,街道两边都是餐厅、超市,路边滩更是数不甚数。还有伊毛社区养老中心,听说,伊毛的工人后来都有安置,但大多数都是自谋出路。伊毛社区的烟火气里也许有不为人知的无奈。
岁月流转,当年的风华正茂早已变成了满头白发。尽管他们曾经奉献了青春年华的企业已不复存在,但这些老职工们仍然对此有着热烈的情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年过花甲,却依然精神矍铄,他们在内心深处,还存留着对伊犁毛纺厂的美好记忆。
随着企业的衰败,老职工们也面临着种种困境。首先,是经济压力。由于企业效益下滑,许多老职工的收入大幅减少,生活变得困难。其次,是心理压力。面对企业的变革和人员的调整,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不安。他们承受过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种状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伊犁毛纺厂衰败时,早期参加工作的那些工人都已退休,他们都顺利享有退休金、保障医疗等。这部分老职只现在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和全国离退休工人一样,安度着幸福的晚年。
工作了二十几年、还没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就惨了,企业破产后,他们就失去了赖以存活的工资,尽管毛纺厂尽力为这些部职工解决再就业、养老问题,也没能解决什么大问题,有些人只是带着毛纺厂发给他们的毛布,伤心离开了工作了几十年的毛纺厂。
还有一些进厂近十年,还没有专为正式工的工人,面对企业突如其来的变故,只能另谋出路。我有朋友当时就是修泥车间的工人,工作了近十多年,最后,毛纺厂破产后,没有了工作,又没有一技之长,至今站过柜台、卖过家具,近六十岁了还在打工。但她们说起曾经的伊犁毛纺厂,还是一脸的自豪与留恋。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该铭记那些曾经为国家和企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职工们。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让我们共同为伊犁毛纺厂的老职工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愿他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安度晚年!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这些老职工们,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在一毛社区来来往往的路人中,我发现有许多老年人,女性居多,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女人,都风韵犹存,岁月的风霜没有完全掩盖住她们美丽的容颜,我想,这些妇女也许就是当年清高美丽的纺织女工,尽管她们韶华已逝,但她们心中一定存有一段美丽的往事,她们有过有伊毛一样的高光时代,我想把最美的祝福送给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