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所说的攻击性需求,也可以叫作生存的需求。攻击性是指一个人对外界的攻击驱力,表现为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学习、工作的动力。每个人都渴望在这个世界上很好地生存,而生存下去就需要在社会上、在人群中有价值。
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竞争力是天生就有的,并不是父母后天培养和激发出来的,学习动力和竞争力是孩子攻击性的释放。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学习动力是培养和引导出来的,甚至是吓出来的,总是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生活得很惨”,其实,恰恰是父母对于孩子攻击性的需求没有满足,对于孩子的恐吓和压抑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孩子在学习上的攻击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孩子会写字了,会说:“妈妈你看,我会写‘王’这个字了。”第一种回应是:“我的宝贝真棒!都会写字了。”第二种是妈妈忙着干活儿,没有回应,第三种是:“写得这是什么呀?太难看了!重写!”第一种回应方式满足了孩子的攻击性需求,让孩子在写字上有了价值感;第二种就是忽视;第三种就是伤害和打击。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都不利于孩子在学习上的攻击性释放,父母长期使用第一种互动模式,肯定、认可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的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强,而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就会破坏孩子在学习上的攻击性,长期使用这两种模式,孩子的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小。
小孩子天生是不怕竞争的,有些孩子看上去是害怕竞争,其实并不是怕竞争,而是怕竞争失败后的体验。失败很正常,但在很多父母的头脑里,失败很可怕、很羞耻,所以,孩子失败后父母会批评孩子、惩罚孩子,父母认为这是激励孩子,会让孩子更努力,是为孩子好,恰恰相反,这些批评和惩罚其实是父母在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伴随着竞争的这些糟糕的体验才让孩子逐渐恐惧竞争,如果孩子竞争失败后,父母表现得很轻松、正常,孩子在竞争失败后虽然会有一些失望和沮丧,但是能够自我调节,很快就会走出来,也就不会惧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