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烦恼。比方说,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看到同事健身效果挺好,自己也跟着办个年卡,可一年到头也没去几次;或者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每天只是家-公司两点一线的生活,没有特别的爱好也没有特别谈得来的朋友;又或者很想改变自己,想法在脑子里已经过了无数次了,却又没有实际的行动,到头来还是天天“混日子”。
《65个微习惯》的作者古川武士说,我们每天都会重复成百上千个微小的习惯,之所以有这些烦恼都是因为“习惯”所导致。作者曾经在日本创立了第一所习惯培训学校,并担任年轻人的习惯养成导师,他在书中分别从行为、思维、情绪、环境四个角度为切入点,介绍了65种改变和调整微习惯的方法,按照这些方法行动起来,找准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整微习惯,就可以让生活发生更好的转变。
调整行为习惯,摆脱习惯引力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因为大脑,它希望一直处于安全状态而不愿意接受甚至抵触新鲜事物,所以让我们陷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
如何能突破大脑这种“维持现状”或者说是被习惯化的阶段呢?我们可以先从“是否开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开始。问问自己一件事情是不是自己想做的,比如想要锻炼,那么跟同事一起去健身房是不是自己喜欢做的。如果答案是,那么这项爱好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然,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先尝试,看看自己是否喜欢。如果不是,那么可以换种方式,甚至多去尝试几种不同的方式。我们想每天坚持运动,那么可以尝试跑步、游泳或者其它;早上跑或者晚上跑让自己感到更舒服,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行动,一样可以达到健身这个目的。
多用积极思维,掌控微习惯
作者在书中说40%的幸福是被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左右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由自己解释的世界里,那么,我们可以在相同的事实面前,尽可能用积极的思维去解释事实,这样可以少些消极、少些痛苦。
有些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已经拼尽全力了,可是取得的成绩并不如期望的那样满意。那么不妨用用“接力棒”思维,正视自己的成长需要过程,不用跟优秀的人硬比,也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认清自己的进步可以让我们远离无力感、不被这种感觉阻碍行动。
有温度的习惯,帮我们看清自己
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3:1法则”,也就说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如果能以3:1的比例存在,能让我们处在最好的状态。如果这个比例发生了颠倒,就会让人产生焦虑、不安或者无力感。在内心培养好的情绪习惯,可以帮我们认清自己的本质。
平日里我们可能常常觉得自己是在被迫做些事,但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因为自我的欲望还在沉睡”。书里给我们的建议是,想想自己小时候,什么事情让自己兴奋。因为只有小时候的爱好才不受别人的左右,也不会顾及别人的眼光,一心只想做心里想做的事。通过回忆小时候,可以帮我们找出自我欲望的根源。同时,分清“应该做”和“想做”也很重要,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才会激励自己一直坚持做下去。
在《65个微习惯》这本书里,作者反复强调了喜欢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事情,人才会想办法推到横在面前的那堵墙,而持续坚持地做一件事自然会形成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