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织如幕,雨密如雾。
窗外,淅淅沥沥,不觉透露些许初冬的寒意。已然入冬,飒飒的雨纷然降落,断断续续有了几日,夹带着珠城颇有特色的大风,冰冷入骨。电脑屏幕还是一片空白,揪了揪凌乱的头发,不知从何写起。
思绪渐渐——
最爱,在微风细雨时节,斜倚窗棂,看晶莹的水珠顺着青黑色的房檐滑下,连成一道细线,穿插了空气中弥漫的泥土气息,远处——亦或是近在咫尺的天空,淡蓝的,清浅的,干净的,似是洗去了尘世中所有的喧嚣、浮华,独留这一份淡泊和宁静。
这个时候最适宜品一杯香茗。雨前龙井特有的清香萦绕唇齿之间,飘渺的轻雾扶摇直上,渐渐消散,融入了这天地一色的雨幕之中。看干净纯粹的玻璃杯中新叶绿得碧绿,茶色却清浅,沉沉浮浮,飘忽不定。我哑然。尘世中沉浮,漂泊无定处,却留得满身浮尘,到头来了却了生死,质本洁来还洁去,那留得甚功名、甚虚利?人本赤裸裸的来到这世上,终也是尘归尘、土归土,一切虚无。我便释然了。
雨中躅行,铅华洗尽,惟吾德馨。
其实喜欢茶到爱上茶已有三两年了,平日里对传统文化爱好极深,却造诣颇浅,从诗经离骚到宋词元曲,从汉服汉舞到传统武术,从中医书法到香道插花,无不喜好,无不痴迷。而茶,更是祖宗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文化精粹。在接触茶艺学之前,我对于茶的映像还仅仅停留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渺远意境中,而真正动手学习茶艺,却能够具象的将茶文化层层剖析,展露在我的眼前。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而茶也分好几个品类。未发酵的绿茶,色绿汤浅,入口苦后回甘,像是功成身退的老人,不求名利但求个逍遥自在子孙满堂颐养天年;半发酵的乌龙茶,香气醇厚色泽深沉,滋味浓厚,就如同生意场上搏斗的中年人,干练老辣,积淀了半生的财富和经验,执着于追求更高的境界;全发酵的红茶,叶红汤红、晶莹透亮,入口柔和甘甜,几近没有苦涩,倒可比作一个刚踏入社会没多久的青年,一身的干劲和冲劲,阳光活力的很。
若问我喜欢什么茶,大约是祁红罢。其实果真不喜绿茶乌龙携带的苦涩味,又嫌花茶果茶等太过随性而不庄重,故而红茶中的翘楚——祁红,在初次接触之时便被其“柔软”的口感所折服。偶得了又一套泡红茶的茶具,虽没有先前紫砂的名贵,但轻薄的陶瓷杯却被祁红的汤色映衬的格外好看。
昨日有幸再一次的品尝到了它的滋味。本与一友约了在店里商谈后日出行事宜,正巧他带了些茶叶邀我共享。茶叶罐中是他前些时间刚得的珍品祁红,茶则拨了些入茶荷,因茶壶壶盖被我无意间摔碎了,老友便用盖碗泡了一杯,滋味丝毫不减。隔壁是大碗茶,也经常无事就去堂中坐坐,要一碗无忧,和掌柜的闲谈。惬意爽快。
倘若往更深处思索,茶文化作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为世界各地的人所推崇和喜爱,可不单单是因为其材料、技法源自中国,享誉世界,更因其中包含的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底蕴——尚且不提追根溯源神农氏尝遍百草无意间发现“解毒良药”的勇于探索,其冲泡过程无不体现从古至今国人的谦逊内敛、恭敬温和以及漫漫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先哲智慧。
且以乌龙茶为例。先是准备器具,所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要想泡得一壶好茶,不仅需要质量上乘的茶叶,更少不了妙器加好水。人们常用紫砂茶具来泡乌龙茶,盖因其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的三大特点。而紫砂中的佼佼者,非宜兴紫砂壶莫属,史料记载“供春之壶,胜如金玉”,“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
待翻杯后,用沸水温杯洁具,若是舍去这一步,一是缺少了几分对赏茶人的尊敬,二则冲泡之时温差过大,折杀了茶的滋味。接着分茶入茶荷,这分量也是有讲究的,几分茶兑几分水,茶叶放多了滋味过重,茶叶放少了又品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适当”才是适好。
第一遍通常是洗茶,濯去茶叶上粘附的灰尘杂质,但此时速度必须足够快,才不使茶叶中富含的营养物质在洗茶时被草草倒掉。冲泡讲究高冲,使茶叶在壶中翻滚,充分浸润,也有很多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凤凰三点头”的习惯,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同时寄予最美好的祝愿。
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后,再分入闻香杯。手法也有两种,“韩信点兵”和“关公巡城”,一定要控制好每次倒的力度,各杯中茶水讲究平齐,也不能过满,过满则溢。通常是只需注入闻香杯的一半,再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食指、拇指、中指紧按,将其翻转过来,闻香杯和品茗杯容量相近,此时正好七分有余。将闻香杯凑于鼻下轻轻搓动,乌龙茶的浓香扑鼻,再拈起品茗杯浅啜一口,初尝微苦,但迅而回甘,滋味浓醇至极,不由连叹数声。
写到此处,不觉口齿生津。好不容易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委实有太多的情按捺不住要抒发出来。
雨渐停,窗外一片雾沉沉,却仿佛茶的香气氤氲,隐约勾勒出一幅赏雨品茗图。我便收拾收拾,往茶馆行去。
观雨觅茶缘,这茶缘自在心间罢。
(图/文 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