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欲,由爱而生欲望,由欲望而生爱,爱欲贯穿人生,随着时代发展,大信息爆发。爱欲正在慢慢逝去,真实感消散,流于表面的感性,大家一起步入倦怠社会。
我一直觉得80-90年代的那些读书人是幸福的,交通和信息受阻,基本能接触的就是书和现实。所以与很多老师交流的时候,谈起曾经的大学生活,时间规律、有目标,他们很困惑,你现在有时间,家里供着你读书,你花时间学习不就行了。但现在的人,不仅仅是大学生,信息来源太广,电子产品游戏各种。学习对他的影响力占不了几分。专门花时间学习,也没状态。至少学习状态大幅削减,对知识的感受也会轻飘。并不是说大学生要把学习学好,只是觉得幸福度应该是低于80-90年代的,无论是恋家情节,还是学习感受。
《爱欲之死》这本书,谈了六个点。
一、因无能或者无法爱,而人会感受到隐约忧郁症。要摆脱这种情绪,可以是学会去爱,通过做破除不能。要么是学会去感受,当夜空繁星漫漫,碧蓝深悠时,静心感受这宇宙的灵妙。
二、无能为力。爱一个人,不要只有占有欲和控制欲,而要承认你与他就是不同的,你没有能力去改变他,但可以求不同而和,不是因为爱才幸福,而是会爱才圆满。
三、徒劳的生命。现代社会,追求效率至上。徒劳类似于内卷,内卷不产生价值,但内卷会通过筛选,赋予少数人门票。徒劳的本质是自由与不自由。无论是员工,还是创业者。员工作为雇员,时间合适自主性的剥削造致了不自由,这是种外在剥削。创业者和老板,看似是自由选择,多了层内在驱动,实质是内在和外在的双层剥削。而自由的世界,或许我们将在下一个时代迎来。
四、色情。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描述个乌托邦。但现实乌托邦不存在,所以只有将爱情世俗化,而去世俗化之后的爱情,演变成了个人的展示品,爱情不仅需要标准,还需要标价。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异化为色情。
五、想象力。我们的想象力是濒临于枯竭,还是在张力中重生。想象力的来源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而爱欲的日趋消散,消弭了感性。同时,信息潮冲击下,人的自由选择不受限,换句话说,就是选不出来,也正在消解人主观意识的独特性。群体乏力之下,想象力已经受困,就好比我们现在很少再能感受到震惊的文学作品问世。
六、理论之殇。理论的灭亡。数字和数据,能做的只是运算。知识都是正确性的,已经留下的,而认知则是经历出来的,可对可错可调节的。大数据爆发之下,过于偏重数字化的时代,奔着科学计算,本质是在偏离人性。解决战争,社会焦虑,环境危机等。受冲击之后,这些问日日益突显。而实践和认知的追求,才是理论的源泉。
精句简摘
1.爱情是“双人舞”。它打破了一人视角,让世界从他者、从别处的视角中重生。
2.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异类”寻找“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他者”的机会。
3.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
4.爱欲将主体从“自我”世界中拉扯出去,转移到“他者”世界。
5.所谓极乐,与地狱无异。
6.爱欲、对爱情之渴望战胜了忧郁症,带领你从“同质化的地狱”走进他者的“乌托邦”。
7.当今社会越来越陷入同质化的地狱,无法产生爱欲的经验,因为爱欲的前提是作为他者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
8.“近距离”依然意味着保持距离,而“零距离”却是将这份距离感彻底毁掉了。
9.消极面往往是一个事物得以诉诸积极面的、可以活跃存在的基础。单纯的积极面是缺乏生命力的。
10.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
11.我们拥有的是一个绝对意义的“当下”,它抹杀了时间的瞬间性和片段性,将有时有刻转化为无时无刻,时间只是单纯的叠加,不再受情景和情境所限,如同时钟嘀嗒嘀嗒,周而复始,不受万物驱使,每一瞬间都为这一秒的嘀嗒让路。
12.不敢冒生命之险的人成为最终的“奴隶”,从而臣服于相对的“主人”。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宁愿为奴,依附于这徒劳的生命。
13.纯粹的资本收益是寡廉鲜耻的,因为其目的不是过上好日子,而只是徒劳的活着
14.“绝对精神的生命”不是徒劳的生命,“它不畏死,不怕生命之凋零”,它承载并包容着绝对精神。
15.爱情中的双方必须首先从自我中走出来,走进对方,让自我在对方中死去才能重生。
16.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17.爱情能够证明,生命的时间存在永恒,它的本质是忠诚,即我对你言而有信。这也是幸福的根基!是的,爱情带来的幸福是时间可以永恒的最好证明。
18.阿甘本认为在每个目的背后都存在一种强制性,而世俗化正是将事物从这种强制性中解放出来,使其变成“纯粹的无目的媒介
19.如果说有一样东西需要对当今社会日益频繁发生的“失望”负责,那么它不是不断升华的想象力,而是不断提高的期望值。
20.人们对物品进行拍照,是为了将它们的意义夺走。我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让人闭上眼睛。
21..我爱你,而你也爱我,我在你中找到我,而你也想念我,我将自己舍弃,进入你,而你接受我,于是我找回了自己。
22.精神的本意为不安,也正是不安给予精神以活力。
23.哲学是从爱欲到理性的转化
24.知识是肯定性的,因而是积累的、渐增的。肯定性的信息不能改变和预告任何事情,因而是无果的。认知则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包含着甄别、提炼和实践。
25.在哲学和理论的开端,理性与爱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