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我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就是“知识青年”的简称,是当时御批而金光闪闪的称号,其实就是上了学就不了业的青年人。再教育其实就是让你在农村安家落户,和贫下中农一起劳动挣工分,按工分分粮食,有个吃口饭的地方。我在劳动之余观察人们之间的关系,以便知道彼此间的适当称呼,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
时间久了,我发现有一细高条、白净子的男青年,见多识广。生产队每买回来一种机器,社员们都不知如何使用,队长就得找这个叫小乾的哥儿们来帮忙。小乾找出说明书,认真看后就对着机器一条一条地向队长说明如何安装和使用。
后来,生产队里的机械设施均由小乾负责操做。我从他的言语中,总觉得还有没说完的话咽在自己肚中。我向贫下中农悄悄打听后,才知道“他家的成份高”,就是“地主、富农”这类人家的子弟。他不多说话,言多有失,害怕挨整。他妹妹虽受家庭成份影响,但为人处世好,群众评价很好,很受大家抬爱。人们认为她为人真诚善良,没有心机。遇事会替别人着想,让人觉得可靠,值得信任。
小乾的妹妹容颜和身材都很俊,不亚于城市女孩子,是个爽快自信的人。她不因自己是地富子女被人歧视而消沉自卑,努力改变着周围的环境。她虽只上过小学,却是个 能上厅堂下厨房,捏起笔来写文章的人。公社干部到生产队检查工作,轮到了她家管饭时,她就按自己的家庭条件,尽量把饭菜做得味美可口。那时公社干部乡下吃派饭,必须按规定每顿拿肆两粮票、贰角钱。
哥哥叫小乾,妹妹叫小坤,就为兄妹二人的名字,文革开始时他们父亲被批斗多次:“你给小孩们取名一个叫乾,一个叫坤,你还想扭转乾坤吗?阶级斗争,一抓都灵,不抓就不行……”因他们父亲在村中品行好,口碑好,无民愤,邻里处得好,后来对他的批斗也慢慢地取消了。
兄妹二人都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早该谈婚论嫁了,而此时一直迟碍着。妹妹找婆家还容易,可哥哥因是地富子弟,要找个对象真是难上难。妹妹说:“我哥的婚事没着落,就别考虑我的事”。
一天,庄上来了一男二女三个外村人,他们进庄后直接去了菜园子。看看园子种的萝卜、白菜、葱这些家常菜,又和菜把式我俩拉家常,问些种菜的事。当时乡下有菜园子的生产队很少,能有菜园子,说明群众生活好。他们三人翘起大拇指夸了一番,走出菜园,向我们队的打麦场走去。
到了场里。那个男的伸开两臂庹了庹大麦秸垛,足有五六间房子长,两丈宽,房屋脊那么高。这样大的麦秸垛,差不多是有些生产队的两倍。他们有说有笑还点着头,好像喝了白糖鸡蛋茶一样。接着,他们围着大麦秸垛转了一圈,又朝菜园指了指,就朝庄里头去了。
菜把式笑着对我说:“献铎,你不了解咱这一片儿的情况,你看他们又是看菜园儿,又是看麦秸垛,这是看准了要给咱庄谁家说媒的。麦秸垛大,说明有粮食吃。有菜园子,说明生活好。”
不一会的功夫,就有几个小孩跑来说:“几个人去了小乾哥小坤姐他们家了。”还有邻居过来说:“几个人到小乾家后,看着屋里两筐子红番茄、青辣椒,紫茄子,说‘哎呀!看这分的菜够吃几天啦。’看着装红薯干的秫干箔栈子两三搂粗,比梁头还高,说:“看人家这生产队搞的!比咱强几个……。”那时候红薯干是乡下人一年四季的主食,是保命粮。谁家的红薯干多,就说明家底厚实,吃饭有保障。
这几个人没别的事,就是来看看光景,给小乾小坤兄妹提亲的,对方是饶良南一村庄的姐弟二人,也是地主家庭。这是双方兄妹姐弟“换亲”媒,两家兄妹姐弟四人,年龄相仿,还是合适的。
当时那些年,因为贫穷,或者家长是“五类分子(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分子)”,很多年轻人到了年龄却难以成婚,迫不得已,在家长的强迫或劝说下,或以姐换来弟媳,或以妹换来嫂子。所以,“换亲”,就是双方女孩到对方家做媳妇,两家同时婚娶,既接媳妇又打发闺女。换亲的好处是双方的男孩子都能成婚,且婚礼环节能节俭的都尽量节俭。但换亲的弊端也很多,出现的辛酸事说都说不完。
两家的婚事都是两家的父母先做主,找人说合的。用当时的话说,叫“包办婚姻”。按习俗,说媒的事“三媒”是少不了的——和男方熟悉的人,和女方熟悉的人,还要一个能双方沟通协调的人。
有了三媒,还得有六证。六证就是结婚那一天,天地桌上要摆放一个斗或升(以前粮食不按斤两计算,而按合(ge)、升、斗、石(dan)计。升、斗是衡量粮食多少的木制容器),一把尺子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还有一个算盘。这些都是衡量人心品行的鉴喻。有了三媒六证,订婚和结婚时,还要请生产队长或有身份的人做证婚人。证婚人的话很有分量,男女双方都要信守。不然,就会遭人指责唾骂。
小乾的婚床是土坯垒成的三道单坯垛,上铺一领秫杆箔,萡上是麦杆稿荐,稿荐上是秫杆篾子席。秫干和麦秆都是结子的庄稼,寓意是婚后就能生孩子。
那年春暖花开时,他们两家筹办着婚礼。一位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大娘负责铺婚床。她一面拿着物什铺床,一面微笑着轻声念道:“两手一握,五子登科”。随着物什的更换,又说:“当中一按,头名状元”。如此等等,都是吉利话。
小乾的村子在饶良镇西北十五里,他新婚岳父家,也是他妹妹小坤的婆家,在饶良南十五里,饶良正居其中。双方约定新婚那天在饶良西寨门内的老棉花库前会面,双方各自送过闺女领过媳妇。双方嫁妆都是一块二尺四见方的红平布,包着一个圆镜子(时价8分钱),一本“老三篇”和女方的随身物品。交接已毕,握手言欢,各带着自家的新媳妇返程归家。
媒人领着一个新娘两个送亲伴娘,步行三十里到了家中,亲邻好友闹嚷嚷一大群,屋里连个歇脚的椅子和空地儿都没有,喜洋洋的新婚日却一个个累得鼻蹋嘴歪。
新娘到家后,婆家要打碗红糖鸡蛋茶,称为“圆圆满满”,也是良好的祝愿。鸡蛋茶是婚礼的最好招待,都是公婆做了端给儿媳妇的。小乾的父母几年前去世,是他同族的长辈代做的。新娘喝了这碗鸡蛋茶,以后过日子就得伺候公婆了。新婚日这碗红糖鸡蛋茶与平时不同——只打三个荷包蛋,寓意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祝福婚姻的甜蜜、兴旺和美满。
那时城乡住房都紧卡,难得谁家的房子宽绰点。所以,乡下待客,都是临时在院里架起大锅,厨师上下忙碌着,桌席大都摆在生产队的牛屋里。当然了,事前牛把式和东家要用新土把牛铺铺垫一新。
中午的婚宴桌席很丰盛。酒是社旗酒厂出的红薯干散白酒,七毛八一斤,是用德国造剧毒3911农药空瓶,从二里多的大队代销点灌来的。那时候物资贫乏,人都穷得很,各种用完的农药玻璃瓶或铝瓶,人们都把它用碱水泡过清洗后,当茶瓶或酒瓶使用,谁都不讲究。正处文革期间,如果没有可靠关系,大众化的白河桥纸烟很难买到。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和村邻,都吸自带的旱烟袋。
小乾带着新娘来敬酒了,新娘长得高大利靓白,和今天嫁出去的闺女小坤相比,各有特色。酒席间大家私下议论:“这两家换亲都值,都不吃亏……。”
我回城十几年后,一次出差回社旗路过郝寨东大岗时,我们单位道奇开的货车出毛病了。他修车,我打帮手递工具。这时身后有个过路的人问:“是献铎吗?”我一 惊,在这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岗坡子上,还有很熟悉的人在这里巧遇吗?抬起头一看,哎呀,是小坤呀!
从她“换亲”出嫁后,我一直没再见过她。只见此时小坤手拉着她的孩子,笑盈盈的,非常温柔。她穿着低调但很优雅,身材保持得非常好,还是那么漂亮,魅力不减。身边的孩子看着很精灵,很可爱。这时走来一个中年男子,小坤介绍说:“这是娃他爹。”我忙向前一步拉着手问候。这男的穿戴虽然普通,但长得眉目清秀,有些许绅士风度。我问他们怎么在这里歇息,原来是拉了些粮食到社旗有事,走到这里架子车出了毛病。说话间我们的汽车也修好了。我帮他们把架子车和粮食都抬到汽车上,并安排他们一家人上车坐好,一直拉到酒厂南口,帮他们卸下东西,彼此告别。
又十几年后,我又得到消息说:小坤出嫁后生了两个儿子,现在都是博士。小坤她哥小乾夫妇也生两个男孩,也都在北京就业、买房、安家了。
这是我亲历的一桩 “换亲”的事,一鳞半爪地记下来,以供后人了解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些特殊的婚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