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和我们的故事。
01
他。
处女男,但不是患有洁癖晚期的类型。
读金融,但不是会侃大山的套路。
多半是一种内向型人格外向型表现,
最喜欢看书看电影,
但对文艺这个头衔尽量敬而远之。
我。
天平女,我吧我承认我中招了我很犹豫。
读语言后来读时尚管理,有点话痨,
多半是一种外向型人格懒惰型表现,
最喜欢的事情需要三天三夜时间才能罗列完,
然后斟酌这些喜欢的事情再浪费一天的性格。
哦,我和他,
一开始是真的非常“不对付”,
我话很多,反感沉默不语,
他话太少,往往嘎然而止。
在我的世界观里,有事就交流有话就说不粉饰不遮掩,
在他的独角戏里,有事就自己消化能不说就不说讨个清静。
一开始,
连做朋友都合不来。
02
我,
从小就毛毛躁躁的性格,
做什么事情都急得不得了。
但谈恋爱这个事情,
却慢慢吞吞,一直也没有个开始。
好不容易遇到过一个喜欢的人,
经历了两年的周折,
异地恋,异国恋,
最后在他的一场旷世般残忍的欺骗后,
我们俩正式结束了。
那个时候的我是很难想象,
为什么真心付出的感情却如此凄惨的收场?
刚分手的我,
每天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值得被爱?”
几乎每天醒来都会被这个问题缠绕,
过去各种细枝末节都被自己挖出来反复咀嚼,
得出来的结论统统都归咎在自己身上。
就像我说的,
过去,
我是一个话很多的人,
而那是我第一次觉得,
不是每一个听你倾诉的人都真正关心你的生活,
也不是每一个人真正希望你过得好。
你说出来是心事,
别人听去的是段子。
我开始不太喜欢讲话了,
有人问我,
“嗨,你最近好吗?”
我还是会笑着回答,
“嗯,还不错。”
那个时候在异国他乡,
第一次懂得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学会的伪装和坚强。
03
我相信,
力量都是有来源的。
我相信也有很多姑娘和曾经的我一样,
甚至包括一些男孩子,
内心深处是觉得自己没资格被爱的。
而我,
也一度以为,
我的成绩,
我的爱好,
我的才华,
是无人欣赏的。
这个时代带来了太多的苛责和严厉的爱,
还有太少的鼓励。
久而久之,
就会忘了自己努力的初衷,
到底是因为自己真正喜欢现在在做的事情,
还是因为这样做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如果你爱的人不爱你了,
是不是也意味着是你没有被爱的资格?
如果你力量的来源在他人身上,
一旦他人不继续给予你想要的赞赏和首肯,
是否你就会如信仰崩塌般的找不到方向?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如此,
即便在你耳朵接连不断地被惯着鸡汤,
听着过来人指点迷经般的三两句话,
你不想懂,
再有力的文字和劝诫,
功效都不会超过半天时间。
04
是什么时候开始又爬起来了?
估计很多人都有那么一个瞬间吧。
而我已经不记得了,
也许就是如同电影讲述的一样,
某天清晨,某个时刻,
过去的就过去了,
是枝裕和的电影《比海更深》里面有句话,
正在谈恋爱的女人们到底会不会忘掉过去?
它的回答是一个比喻,
比喻这些经历都会像油彩一样一层层地往上覆盖,
而后来这幅画就看不出原来的痕迹了。
而我,
也不会想起就哭了。
我也很幸运,
重新又发现了他。
以前觉得两个人的性格怎么都不配,
现在却是觉得怎么看怎么像根本就是一种人。
我不喜欢的种种世界观,
他也不喜欢。
我对不劳而获嗤之以鼻,
他更是脚踏实地地真正践行他每一个承诺。
他说,
“当我们上学的时候,
我们看起来都一样,
都是穿着校服背着书包,
看上去没什么区别。
但是真正让我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每一天每一刻。
我相信,五年后的我们会是不一样的。”
而同样的话,
我在出国前也说过。
我妈劝我,
“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拼呢?
差不多就可以了,
找一个对你好的疼你的条件不错的就可以了。
不明白为什么你非要折腾。”
我还记得那个时候,
我昂着高高的头跟我妈说,
“现在看来的我是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
我也可以随波逐流的过上你希望我过的生活,
但是五年后,
你再看我,
是会看到不同的。”
而那个时候,
我才发现那一股力量,
是源于我自己。
一点点的努力和执着累计出来的一种自信和骄傲。
学会爱自己,学会自己学习和进步,
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不管你几岁。
我今年25岁了,
而我才刚刚懵懂。
05
姑娘,
你值得被爱,
也值得为自己努力。
我还在我的五年之约,
我们一起共勉。
附上我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