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这本书来自一个契机,那就是当时的我正在准备转正答辩,而我又深深的害怕在人前表达自己,焦虑到歇斯底里,偶然的机会(虽然时间不久但已经不记得在哪里了,又懒得查证)看到了这本书,选择一直读下去可能是因为在序里说这本书可以解决焦虑吧。
读完这本书我已经不记得是按照什么逻辑去写的了,因为这本书告诉我逻辑并不重要,重要的哪个地方影响到你。我说完上面这句话,能不能引起一些人的兴趣呢?我还是从头说一下我的感受吧。
按照这本书的顺序,它让我有共鸣感或者似曾相识的点有以下几个(我也没数有几个,写着写着就知道了):一、焦虑是怎么回事;二、熔断式学习(触动学习法);三、匹配;四、元认知;五、做。
关于焦虑这件事,书中是这么写的“相同时做很多,又想立即看到效果”,我仔细想了想我最近,我想学摄影、想学视频剪辑、想学PPT、想看书、想学英语、想唱京韵大鼓、想唱京剧、我还想……好吧,他好像说的挺对的(对了,本书作者叫周岭),同时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我想法模糊吗?我是压根不知道什么想法好吧,不知道自己想继续现在的工作,还是想换一个,换我都不知道换什么好吧。那焦虑怎么办呢?作者说了“提升能力,保持耐心”。
当然这种大道理谁都能懂,不都说“读书是最便宜的提升自我的方式”嘛,问题就在于不知道怎么学,没兴趣怎么办呢。这是第二个让我感到共鸣的点了,作者提到了“熔断式学习”,大体的意思呢就是当你看一本书的时候,觉得这个地方对自己有用,那就停下来好好的思考它为什么有用,能用在哪(作者在这个地方提到熔断学习和触动学习,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一个意思)。我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对我触动很大呢,原因是我之前看书的重点是看完,无论多么无聊的书,总是想要看完,无论多么有价值的书,也仅限于看完,导致彻底给自己整不会了。看到这个地方让我自己放下了很多的心理负担,一本书有些地方忘记就忘记了,能够有一个点能够让我学到什么,这本书就已经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
第三点是匹配,匹配是啥呢?就是学适合你学的、学你需要学的。书中用的另一个词叫“舒适区边缘”,在我个人的理解中,舒适区边缘就是你似懂非懂的地带,看见我好像知道,一细想好像又不知道。学会了的东西再去做的时候会感觉枯燥,完全不懂的东西,去学的时候特别容易被劝退,反正就我来说,我能跟要学的东西大眼对小眼对一整天,最后还是谁也不认识谁。所以说学东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四点是元认知,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一般的认知是思考一件事,而元认知就是“思考“思考一件事””,思考的是思考的过程,按书中的意思就是,把自己从事件中提出来,看另一个自己怎么做事的,用人话说就是“反思”,想一想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不过这个反思要在,做思考的时候同步进行,让我想到了“正念”这个词,就是随时监督这自己所有的一切,当多了一个人来监督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应该会更容易理智的做出决策吧。
第五点是做,肯定很多人会认为,看完一本书就是学会了嘛,但看完书、知道了知识学习的第一步而已,在之前看的《认知设计》一书中也说到,学习的终点应该是利用所学的知识做更多之前做不到的事,所以学习的终点应该是“做到”,“做”应该是看完书之后的必须要做的事情。看完书要把书中的知识整合成为自己的,然后讲给别人听,再然后就是去做,做到了那才能够成为自己的。
我今天写的这篇文章,我自认为有在按照书中的内容去做,有把让我有感触的点和我之前的知识有一个整合,然后觉得对的东西再去做,下一步就是去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