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前两章的时候,老实说不大读的进去。读到第三章,逐渐适应了这本书的风格,感觉到张凌说的“觉得到处都有宝藏”的惊喜感,有种寻宝的快乐。我觉得这本书适合在清晨读,那时候脑子清醒,心也很静。看完这本书有想去找村上春树的小说来看的冲动,很好奇他的小说到底是什么样。
这本书的第四章讲作品的“原创性”。作者说,要说“拥有原创性”,必得满足以下条件:
一 拥有与其他表现者迥然相异、独具特色的风格,必须让人看上一眼就能立刻明白是他的作品。
二 必须凭借一己之力对自身风格更新换代。要拥有自发的、内在的革新力。
三其独特的风格必须随着时间流逝化为标准,必须吸纳到人们的精神中,成为价值判断基准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后来者丰富的引用源泉。
看到这里,我在想我喜欢的那几位作家是不是也是有这样的原创性呢。还真是,有自己的风格,不断更新,还有不会随时间流逝的价值精神。能够流传于世的作品大多有此特点吧。那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想可以在练习中去实验,去找到自己擅长和舒服的写作方式,不断修改,提升自己的水平。在写作中不要再像过往那样只是抒发自己情绪,要有意识的去提升写作的主题价值。
作者说,要达成这样的基本条件,需要持续力和自我革新力。对过往只是凭心情时不时写点文章的我来说,这是很重要的提醒。想好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才能坚持和精进。
在第四章第74页,作者说,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原创问题和叙事手法, 首先作为出发点, 比起“给自己加上点什么”,好像“给自己减去点什么”更有必要。
他说,“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快乐”大概可以成为一个基准。你想写作的内容首先是自己喜欢的,能给自己带来油然而生的乐趣和喜悦。按自己的心意自由的表达,不刻意非要达成什么结果,写作就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这个章节带给我的启发是,尊重自己的创作冲动去写作,不必过多考虑是不是有人喜欢,是不是会带来流量等等。回到初心,用心写作,自然会有好的文章呈现。
第五章作者讲到如何积累和利用素材。首先,积累素材,要仔细观察,不带成见,不带评判。另外,不依赖素材的分量,运用写作方法,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经历,一样能发掘出令人震惊的力量。作者分享的这些经验对写作练习者非常有帮助。一方面我们要有意识去积累素材,用开放的眼光观察世界。另一方面要去练习自己的写作技巧,挖掘出素材的闪光点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