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小组成员在咨询演练中,有位同学提到了他童年时的印象深刻的一个事情,他说她那时候大概是两岁半左右,他的爷爷去世了,躺在床上,而他就躺在爷爷的身边。等它出门玩耍的时候,有一个中年男人提了一把锯,他问这个人拿去做什么?那个人回答他话大意就是拿这把据是去锯他爷爷的,所以让他记忆深刻!咨询师问到这件事情对她所造成的影响时,他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他回答的过程中,他的眼睛却不知道为什么湿润了!
观察者中一位同学提到这个事情,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未完成的事件。什么是关于未完成事件具体的解释!
未完成事件,此术语准确定义为:来访者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由于一直悬而未决,来访者不能理解、没有能力或者得不到支持,那创伤却一直要求弥合,弥合的要求有时被否认,有时被潜仰,有的被合理化,看起来这固定的格式塔(固定的应对模式)是适应的,比如一个童年时期常常被忽视和责骂的孩子,会形成一个核心信念:“我不值得被爱”,这是多么令人痛苦的想法,于是更不具伤害性的合理化想法会出现:“我不需要任何人的爱。”这想法可以保护来访者尽可能少地受到伤害,却并不能令来访者感到快乐和满意,因为,他是需要别人来爱护的。
这就是未完成事件给来访者造成困扰的基本机理。当来访者的困扰来自于挥之不去的相似的情境,或者其能量和注意力无法完全放松地投入到未来和当下的事务中,看起来常常在重温旧创,似乎仍然在设法解决那最初令人不知所措的恐惧……能量或抗争是未完成事件的核心。
心理学里对于我们所说的“未完成情节”有一种说法,叫做“未竟事件”。说白了,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那个让你多年都无法释怀的,那个在很久之前发生但至今仍旧影响着你的决策和行为的,曾经的没有完成的事件,就是你的未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