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国往事》由意大利导演莱翁内执导。据说他筹备这部戏长达13年之久,在影片拍摄完成之后他说:“我还有一种情感,我总认为这是我要拍的最后一部影片。”5年后1989年,60岁的莱翁内猝死于罗马自己的住所。《美国往事》是莱翁内一生中惟一为人怀念的作品,同时也是80年代世界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影片之一。
故事的首尾都是在大烟馆里进行的。在影片的片头,面条借助鸦片制造的幻觉瞬间消愁解闷,是面条因告密而使3个好兄弟丧命雨夜街头,他躲进大烟馆里,试图逃避现实和道德的逼问,然而,他却是无处藏身的,意味着罪恶的刺耳的电话铃声始终缭绕着他;影片末尾,当35年的恩恩怨怨一切都终于真相大白的时候,面条又来到了大烟馆中,他失去了信守多年的友谊与爱情,镜头定格在他特写的脸上,他在烟雾中微笑,往事似乎是南柯一梦。
这是一部描写怀念往事的影片,因而它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心理式的叙事结构(闪回和倒叙)。影片选取了面条的3个人生阶段:少年(1921年)、青年(1933年)、老年(1968年)。这三个阶段,在面条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和最值得纪念的,也是和麦克斯有关的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与麦克斯的友谊是面条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经历。影片的中心时空是青年时空,由青年时空来贯穿少年时空和老年时空,虽然闪回和倒叙在电影中已经是老套手法了,但是像这样的结构方式,却是罕见的。然而,如果能够理解青年时代在面条生活中的位置,也就不足为怪了。在青年时期,面条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悔恨的事情,就是为了救朋友的性命而告密,没想到却因此而使包括麦克斯在内的3个好友丧命。带着这个遗憾,他苟活了 35年。这件事情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不能忘怀少年时与麦克斯结为好友、兄弟们患难与共的美好时光。所以影片的基调是老年的面条追忆自己的过去,但是情感重心却是青年时空的。
三个时空之间相互转换的手段是影片最为精彩之处,青年面条买了单程车票离开纽约转场到老年面条重返纽约,导演利用了火车站里的一面镜子来完成这个大的时空转换,青年面条在告别纽约时走到镜子面前整理衣襟,而在一个镜子的空镜头之后我们却看到了出现在镜子中的老年面条的白发苍苍,一个镜子画面的稍稍停顿,时光流逝了 35年,这个镜头所起的不仅仅是转场的作用,同时也完成了影片意蕴的一笔重要交代。它似乎表明,对于面条来说,失去了友谊的生活无异于一片空白,这同时也是导演发出的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一声哀叹。
窥视戴布拉的段落,完成的是从老年时空到少年时空的转场,老年面条蹬上莫胖子家厕所的马桶,拿开墙上的一块砖,对面的一束光线打在了面条苍老的脸上,背景音乐转换为留声机播放的舞曲,此时时空已经偷偷地向前跳跃了50年,这个转场之神妙,令观众浑然不觉,直到小洞后面的老年面条的眼睛变为少年面条的眼睛的时候,人们才发觉时空已经倒退了个世纪,这又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转场,两个不同年龄段的眼睛特写镜头的相接,意味着窥视戴布拉这一动作贯穿了面条的一生,纯真的爱情不仅是面条深深怀念的往事,亦是他维系残存人生的精神支柱。
与麦克斯的友谊和对戴布拉的爱情是面条一生中两件最不能忘怀的事情,然而,这两件事情却成为面条人生的双重悲剧。影片以两条叙事线索,相互交织,刚柔并济地演绎了3个人之间的爱情和友谊。面条与麦克斯患难相交,面条与戴布拉青梅竹马,然而他们对人生的不同目标的追求使得面条对友谊和爱情的追求成为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地位和金钱远远大于友谊和爱情,在这一点上,麦克斯和戴布拉是相似的。因此影片一再地暗示并且最终实现了将麦克斯和戴布拉结合在一起,而这种结合是对3个人的惩罚。影片的结尾是两条线索两种矛盾的交叉和解决,麦克斯摇身一变成为贝利部长,在阴谋破败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他认为,只有面条才有这个权利来结束他的生命,而这样无疑是向面条表明了他35年来对友谊背叛的事实,而最能刺伤面条的莫过于此;戴布拉成为麦克斯的情人,却将两人的孩子取了同面条一样的名字,而这对于爱情的表达既是安慰也是无奈,面条一生的信念在人生即将走到终点之时遭到双重的破灭,面条选择了逃避,他回到了烟馆,陷入了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中。
影片浓重的怀旧气氛还得益于大量精彩的配乐,《上帝保佑美国》在首尾呼应,猫王的一曲《昨天》贯穿全片始终,《布鲁斯舞曲》代表面条爱情的心声,这些音乐配在近似黑白的雾气笼罩下的古老城市的画面上,是一次视觉上的美国往事之旅。
《美国往事》是独特的,是意大利人眼中的美国形象。它那巨大的影像历史,凝重得几乎接近现实,然而,这部片子既不是出于现实,也不是出于历史,而是出于幻想,是一部寓言电影,莱翁内说:“我强迫自己为成人编造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