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首次线上教研开启
酝酿了一段时间的作文线上教研今天终于付诸行动。其实学校无法开课的3月起,就有这样的想法,毕竟那个时候已经比较适应线上学习这样的方式。但当时还是以师训旁听者的身份参与线上下学习,真要让自己也来做一次线上的教学还是犯憷的。毕竟镜头感这种东西,大部分人天生有一种不适应,要么说明星可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好在在全民直播时代,降低了每个人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门槛。如果说之前的直播一直没有实践,是因为没有开课的驱动,而现在各校区开课的时间日趋明朗,甚至乐多校区已经启动从线上重新到线上下的课程安排,这与他们之前线上工作的密集投入分不开。
当乌云渐散,他们自然能享受到第一缕明媚的阳光,付出与结果之间是有着必然的联系。
两个小时的线上课程安排,4个作文组的老师每人平均半个小时。
我在设置课程列表的前后,设置了开篇和总结,这样一个上午的课程自动完成了一次从开环到闭环的过程。这也如同一篇作文的结构,只不过它需要四位老师共同用口语来书写。
开篇我用了半个小时,分享了这段时间的学习,主要想传达的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懂,可能还是缺少一种逼迫自己的方式。
正如我在结尾中提到的,学习和成长是需要督促和借力的。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每个人行为的背后都有他大小不同的诉求。
每个老师需要借助组织的力,作文组就是这样一个组织;需要借助校区的力,这样,英雄才有用武之地。反过来,校区与组织也要借助专业教师的力,这才是发展中的正向循环。
输入与输出是能量转换中不可缺少的两面。在教研的工作中,在教学的课堂上,在自我提升的学习里,都需要我们不断的践行。
OMO的教学与工作的模式已经走进我们的意识,教研工作当然也要开启这样的模式,线上的常规教研与线下的作文营方案教研,既让工作适应线上,又让教学回归生活。
开篇演讲是一次热身,也是一次工作与状态的启动,基本达到我想要的开工仪式感。
接下来的课程按流程进行,每个老师按车轮战的方式进行走位。
我带来五年级的同步作文《漫画的启示》。
因为参与指导过一个孩子,并且写了相关的下水文,对教学要完成的目标,以及在结构支架下每个模块的侧重点下要引导的内容基本心知肚明。
原来最好的备课是自己回归学生的视角,回归语文教学的知识构建与素养引导自己先做一遍。
林老师带来的教研课程是二年级的《春天来了》。
今年的春天确实来得比较迟,特别是大家还没有到户外感受春天走进我们的样子,夏天就已经无法阻挡的走进我们的生活。
好在林老师通过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视角,让我们顺着春风的脚步,了解了小草、柳树、花儿乃至小河与山坡呈现出的样子。
教会我们的小作家们找不变,填新词,用自己的妙笔用修辞的想象为春天添色彩。
吴老师带来的教研课程是三年级的《一起去踏青》。
同样是寻春探春的课程,但在教学的目标上给与小作家们的引导完全不同,一个是三年级的孩子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课程的互动环节通过词语或成语接龙的方式盘活孩子的知识库,既让他们对景物有更准确的表达,同时也为联想打开更大的窗口。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接触到有关描写春天的更多古诗文,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家说一说这样的剪刀剪出了什么样的景物呢?”
延续上千年的古诗名句,竟然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在孩子的联想中做了续章。
原来学习过的知识就是为了打开一个更大视野的窗口,它是启发一个人智慧的源头活水。
肖肖老师带来了一年级的萌芽课《如画的四季》。
同样是写景,不单单是写春天,而是给出了四季的画面,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不同年级的特点。
一年级的孩子还无法写完整的作文,教学的目标偏向于对句子的表达,这就需要给未来的小作家们足够多的素材,在一定句子格式的引导下,让孩子在上面进行自由的填充。
让四季说话比美,加上“....的”修饰词,让景物模拟人的动作,说出它像什么。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