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述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引用了两位著名作家的观点来谈论“娱乐至死”:乔治·奥威尔与奥尔德斯·赫胥黎。前者担心那些强行禁书的人会剥夺我们的信息,他害怕真理被隐瞒,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他认为将这种状况放任下去的话,我们憎恶的东西终将毁掉我们。而后者害怕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去读书;人们在如汪洋中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与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而又繁琐,充满着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的世事之中,这样下去,我们终将毁掉我们所热爱的事物。作者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当今世界,先进的传播技术,特别是电视、手机,将人们淹没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在这样可以有多种选择的信息传播媒介生态下,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去选择让自己精神感到愉悦的内容,这种状况会使得教化人类的优秀文化沦为充满感官刺激的庸俗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甚至连政治、商业、宗教、体育都愿意沦为娱乐至死的奴隶,这样下去,最坏的结果就是人们将在无知与愚昧中毁掉我们的文化。
二、书中的要点
《娱乐至死》的第一章名为“媒介即隐喻”,在波兹曼看来,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的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一种定义现实的隐蔽但有力的暗示。“媒介即隐喻”即媒介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它把未知的东西转换成我们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它创造了文化的内容;后面作者通过“媒介即认识论”这一观点对媒介如何将未知的东西转化成已知并传播进行了说明。
这本书中的重点我认为在于作者对电视这一媒介的抨击。电视具有将一切内容以娱乐方式呈现出来的倾向。因为电视剧有以往的报刊、广播所不具有的影像传播能力,且电视可以频繁地切换画面。这对于电视观众的专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频繁切换画面所反映出的是电视观众在情绪上的排解欲望,而不是观众在理想思考上的提升。作者还从美国电视时代时,国内宗教、政治以及教育三方面的变化来证明,电视不仅重塑了当时社会的娱乐行业,更深刻地影响了原本严肃的文化。宗教在电视面前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感与仪式感,政客们面对电视也变得更加关注自身的形象,而不是自己的话语里的观点与逻辑。
作者最后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的文化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奥威尔预言的控制,而是赫胥黎设想的娱乐——文化被娱乐取代,严肃的语言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人民蜕化为娱乐的受众而不再思考,一切公众事务形同杂耍,这种情况没有老大哥,没有真理部,但是文化灭亡的命运一样在劫难逃。
三、当下的我们
如今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相比于电视传播。它是一种超越电视单向传播的模式,信息通过网络流动的更加迅速,更加碎片化。美国的Twitter以及我们中国抖音的出现就是在现如今的网络时代,人们缺少理性严肃思考的佐证。网络时代,一句话的长度所传递的信息不可能有严谨的逻辑性和深度。任何媒介都会对所传递的信息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化产生影响。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去主动练习理想思考的能力,适当的减少看电视与上网娱乐的时间。
由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有计划地离开电视屏幕、离开网络。给自己的感官放一个假,不受干扰地好好思考,让自己的思维沉静下来,让自己始终保有理性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