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这么一句话:每当你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切记,这个世界上并非人人都具备你所拥有的条件。
同样的,每当想给别人推荐什么的时候,也要想想这究竟算是真心推荐还是强行安利。
斜杠固然是扩大收入源头的好办法,甚至是转换人生节奏的妙招,但这世上除了保持身体健康和努力奋斗以外,并没有多少事情是适合所有人的。
很可惜,斜杠不属于这极少数的事情,相反它在有着自己适宜群体的同时,也会跟某些人群难以契合。盲目追求斜杠,可能会使他们反而丢失正确的人生姿势。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3类,他们各有各的理由与原因:
1尚未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
不难想到,斜杠的本质是将多余的时间变现,具体变现多少则取决于斜杠者自身技能的不可替代性。
但是,这两点都是有门槛的。首先就是需要有多余的时间,起码每天能有1-2个小时全情投入。其次越难以被替代的技能,就越需要高成本的学习甚至是天赋。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对于尚未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人而言,都是一种奢侈。
哪些是还在为基本生存问题打拼的人呢?从事体力劳动以及规模性制造、服务业的劳动人民自不必说,刚刚毕业来到陌生城市打拼的青年人也同属此类。
对于他们而言,挣到一份足够让自己活下去的薪水已经耗尽了心力,除了极少数意志逆天的家伙,很难再有多余能量去追求别的什么。
而且,一个让人非常无奈的矛盾是,斜杠通常是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更适合开展,因为这里的商业发达度更高,多样性更强,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小众需求和前卫模式可以供你尝试。然而这些城市衣食住行或许都更贵,想要生存下来,也比其它地方更加困难。
虽然我们一直在推崇斜杠,但在没有很好地解决基本温饱之前,建议还是不要心思太过活络为好。做好手上的工作,先站稳脚跟,才是最重要的。
2本职工作需要积累的
对于绝大部分工作而言,其从业人员的分布都呈现出一个金字塔的形态。塔尖是一小撮顶级专业人士,在他们下面按技能等级排布了许多层级,越往下走的层级人数越多。
不同的地方在于,某些工作由于门槛比较高之类的原因,总的人数不算多,不需要混到塔尖或者很高的层级就能过得很不错,例如金融、软件等——实际上这类职业本身就处于全社会工种的靠上一部分。
另一些工作就没这么好混了,也许是因为门槛低,也可能是由于自身性质特殊,总之结果就是大佬通吃,小弟难混,一副非常惨烈的马太效应局面。典型如当前热门的画师、设计师、写手等。
选择了这后一种职业的小伙伴,我想多多少少都有心生疲倦绝望,感觉看不到前途的情况。看到人家大神一张画一篇文可以卖到五位数甚至六位数,自己却只能勉强维持,靠量吃饭,难免有些让人沮丧。
这种情况下开展斜杠,的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收入,然而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则是耽误了精进技艺自我修行。
大家都听说过10000小时定律,要在某个领域成为大师,起码要付出这么长时间的专注练习。注意,不是随随便便混,而是专注地进行练习和优化。所以,如果你有明确而远大的目标,想在专业上取得成就,耐住寂寞抵御诱惑就是必须的考验。
一个建议是,如果因为经济原因一定需要开展斜杠来养活自己的话,尽量选择跟主业有关联的项目。比如画画的,可以适量接一点插画之类的业务,也算是一种练习了。
3只是想要逃避的
对斜杠的批评意见里最主要的,莫过于认为斜杠在误导大家觉得工作很好找,本职工作不如意没关系,换个领域继续玩,一切都可以follow your heart。这样轻浮地对待工作,迟早会出问题。
实际上在斜杠群体中,也有不少人存在着同样的误解,把斜杠完全当做逃避本职工作压力的方式,以玩玩的心态来对待。
这就是目前很多斜杠青年显得很浮躁的根源。玩三天相机就自称摄影斜杠,写两篇文章就觉得已经算是写作斜杠,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真正的斜杠远没有那么简单,不论什么领域,都需要长期的坚持才会有收获。比如最近热传的《每篇6000元稿费的书评是怎么写出来的?》,别光看人家稿酬丰厚,背后永无止境的改稿和多年的写作积累,真还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做到的。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想凭业余式的工作赚到钱,肯定要先问问自己,凭什么去胜过那些专业的和全职的人。
斜杠在我看来,是一个带着几分小资色彩的概念。因为它强调的是做内心所想,丰富人生经历,赚钱虽然重要但并非全部目标。这样的情感基础就决定它不会适合所有人。
当然,我依然鼓励小伙伴们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将自己的时间和技能利用起来,更好地武装自己。毕竟前面也说过了,保持身体健康和努力奋斗,真的是适合所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