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山东半岛青岛算是最大的都市了。虽然它在山东的东南端,但是它有海港有出海口,也算是比较繁华的地方。
周边农民也有去青岛闯荡的,也有在码头上装卸货物的、也有做小生意的、混口饭吃。
我村农民王德昌中年丧妻,育有一子,这长子大了也结了婚。了却了一桩心事,他就收拾行囊只身一人去青岛闯荡。蓝村在德国占领时期就有火车站了,从蓝村坐火车去青岛也就一两个小时路程,当时这算很先进的交通工具了。
去青岛闯荡一般的就是去码头上装卸货物,很苦很累,出门在外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这脏苦活不是容易干的,他就另寻门路。
我村在解放前很多在码头上扛包的,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个帮派,码头里外他也混熟了。
他就去远的地方趸来油条在码头上卖,旧时油条称呼香油果子,算是有名的美食。
卖油条是个买卖,不用在码头上干出苦力的活,算是不错能维持生计,
早晨卖完了油条,白天没有事干,就去说书场上听书。
早年没有电视机,听书听戏是比较好的娱乐活动。
听书有连续的故事情节也比较吸引人。听久了自己就能记住故事情节,偶尔给伙结们子回来讲讲。
讲书的很多文言文,之乎者也说的头头是道。这王德昌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听书讲书也能之乎者也描述曲折的故事。在码头上卖油条能糊口,日子久了和周边人也混个脸熟。
转眼到了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在大陆连连战败。六月份开始从青岛登船撤退。
其中有一个军官太太在登船撤退途中,由于内急去了一户民家小解。刚要走,房东家老太太也知道这军官家眷是去登船撤退台湾的。就说:“曼,千万别去台湾,去了就永远回不来了,这一辈子见不着爹娘了。”
三说两说就把这军官太太说住了,就在老太太家藏起来了。
这军官撤退中到了港口见夫人没有来,就吩咐警卫员回去找,结果也没有找到。无奈就登船了,从此断了夫妻缘分。
船走了以后,这刘氏女就住在这老太太家,成了无依无靠的人。
早晨老太太就带她到王德昌的早餐点吃油条,就这样把这刘氏介绍给了王德昌,可以说捡了一个媳妇。
以后解放了,这王德昌当了自行车厂的工人,刘氏也是棉纺厂的女工。
刘氏是莱阳人家里也很富裕。土改娘家也划成了地主成分。
两口子也生了三个孩子,日子是有苦有甜。夫妻恩爱携手同行抚育子女成长。
慢慢的到了一九六零年,全国各地发生了大饥荒,城里人吃商品粮,定量也是逐步压缩。以后就发展到动员居民返乡以减轻社会压力,街道居委经常开动员大会。
有一次王德昌去上班了,刘氏又去居委开会,这回架不住领导的劝说,就在回迁的名单上签了字。派出所紧接着把户口给起出来了。
王德昌回来后听说了这事很生气,就去找居委想把户口再落回来,谈何容易,那时候就是这么个政策措施鼓励居民返乡。
既然生米煮成熟饭,那就要吞下苦果。携带家眷返回蓝村老家。这时候回家可不是以前那种衣锦返乡的感觉了,是落难回乡。
两口子带着三个孩子回老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没有住的就借住亲戚朋友家,回来时带了一大包袱馒头只能解决眼前温饱,勉强度日。
养的三个孩子也要吃饭,没有吃的就把老三送了前庄一户蓝姓人家当养子,真是无奈之举。
由于他和原配所生的大儿子已结婚,对他们也帮助了不少。不过那个年代都是公社社员挣工分也吃大锅饭也只是尽微薄之力。
回来就要到生产队参加生产劳动,王德昌由于常年在外做生意,也不大会干农村活了,只能学着干一些简单的农活。其妻刘氏是个地主家的小姐,在家就没有干过农活,到生产队就不会干。
这灾荒年,吃不饱,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真是度日如年。刘氏也想起了爹娘,就回了娘家莱阳寻求帮助。由于是地主成分,爹娘也挨尽了批斗,一大家子都去闯关东了。也失去了联系,爹娘也指望不上了。
回家后,继续过着度日如年的苦日子。这闯荡城里的两口子回农村不会干农活,在生产队也是经常挨队长的批。
终日食不果腹,刘氏积劳成疾撒手人寰,撇下了两个孩子。这时大的建国十岁,小的祥福四岁。
可怜王德昌,自己一个人带着俩孩子是既当爹又当娘拉扯俩孩子。生活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实在没有吃的偶尔带着孩子走街串户要饭。王德昌会说书讲古,到了夏天的的晚上也经常在我村庙前的广场上说书,吸引了很多人。我小时候听过,他书讲的很吸引人,有种引人入胜的感觉。王德昌生活也算是苦中作乐。
慢慢的这俩孩子长大了,大的建国也没有说上家口。小的祥福也长大了,上生产队参加生产劳动挣工分。不用跟着老人要饭吃了。
有一年,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村里有一个于姓人得病需要输血,村里就组织青年献血,青年们都积极报名,祥福就积极献血。
可怜没娘的孩子,献完血回来后也没有好的补养。邻居婶子看了心痛就给炖了一只老母鸡吃了。
祥福长成青年了浓眉大眼,是一个标准的帅小伙。也是个积极向上的青年。通过献血活动,村里也给予表彰发展他为团员。推荐它去县里的基本农田建设大队当了队员。
这基建队负责农田改造,在这里是个集体环境,吃穿都有保障。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这是一份好工作,对祥福尤其珍贵。
这只基建队住段泊岚公社,基建队的青年男女也和当地的青年一起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和段泊岚一村的女青年曲爱英碰撞出爱情的花。
曲爱英跟着祥福来过他家,看到那个破败的家。一个老态龙钟老人,还有一个光棍大伯。也没有想到自己心爱的人是出生在这么一个穷困的家庭,回家也是嚎啕大哭。家人听说后都不同意这门亲事。
但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曲爱英毅然而然的和祥福走向了婚姻的殿堂。
过门后不久王德昌去世了,也总算看到了儿子结婚成人,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祥福和爱英育有一儿一女,发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儿女也已成家。现在爱英在家看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现在社会发展了,建国七十岁了,也有祥福和爱英养着,安享晚年。
自从祥福娶上媳妇后,有儿有女也给王家改换了门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