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宋祖输文采:再说塬上那场雪

      一九三六年,队伍到达陕北。春节后,大雪下了五天五夜。统帅于陕北清涧登临塬上,视察黄河渡口。大雪仍然纷扬。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长城内外,山如白蛇飞舞,原若伏象惟余皑皑。秦晋大地冰覆雪盖,就连滔滔黄河,也失去了平时奔流的气势。统帅目接千里万里,神交古人,激扬不已。统帅回到居住的窑洞里,在如豆的灯光下,伏案写下《沁园春•雪》。

      这首词当时并没有发表。直到差不多十年后,在重庆那场鸿门宴前,诗人兼名流柳亚子向统帅“索句”。名篇既出,当时在山城不啻掀起一阵旋风。大作于是广宣于天下。

      对于诗词,在统帅这里当然仅是怡情的末技,他写出《雪》词的第二天,他就又出现在黄河渡口。他要指挥这里的飞渡。他为东渡黄河而忙得不可开交,直到渡河成功。

      最近又出现争议,直指《雪》词的“文采”。我首先这么说吧,先别妄议“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艺术性,关键是这位主角他真是“百万雄师”的统帅。这是诗人词家的文人们不管写多少“百万雄师过大江”都顿显苍白的。

      先且慢说宋词,统帅一句“北国风光”就羞煞宋人。请问宋人见过“北国风光”吗?可怜宋人被辽金蒙古压着打,“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大宋的边境。我不否认只有徽钦二帝饱览过“北国风光”,不过二圣的北国之行,使得终宋之世,闻“北国”而胆颤。假使徽宗皇帝看到起句:“北国风光……”,会不会觉得这是国际友人的作品?

      古代的帝王有文艺天赋和文学特长的,并不少。如果你读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是不是觉得文采斐然,情文并茂?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造诣也不可谓不深。但是你见他们以诗文书法名世了?如果你称刘彻为诗人,他自己也不会同意。如果你奉李世民为书法家,他自己恐怕也不以为然。这对于他们来说,相比于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提的末技。

      如果汉武帝真以诗文名世,如果李世民真以书法名世,这对于汉唐恰是个灾难。还会不会有拓疆万里,“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还会不会有北方民族闻风而伏,共尊“天可汗”?

      李煜的词作艺术水平的确极高,但又能怎么样呢!国破人亡,买单何其沉重!宋徽宗可谓文艺天才,奈何“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何其悲哀!南唐和北宋的子民们,宁愿他们的君主,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而不是文艺误国!这千古亡国恨,直到金陵一别,“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仍是最聒噪难忍的声音!

      若果真白衣起事,提三尺剑,奄有天下,“大风起兮云飞扬”不也成流传千古的名句吗?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只有三句,你见过诗有三句呢?如何符合诗的标准?但终成名诗!

      若说杜诗是“诗史”,到底苍白。历史之大者,杜甫何曾参与?而统帅的诗词才是真正的“史诗”。他的大手,挥过万里山河。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他从天落。

      然而统帅是谦虚的。当元帅让他改诗,他说和元帅一样,于律诗并不入门。他只对长短句(即词)通一点,五律找董老,七律找叶公。

      更为重要的是,统帅并未伏案去研究诗词。他的案头,是政务万机。他日夜勤理的是文件,并非诗笺。他的窗口,装着万家灯火,他的决策,联系着国泰民安。诗词书法对于他来说,仅仅是万几之暇的怡情末技而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