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鸟长虫
九月份工作量骤然增多,有些措手不及,占用了许多读书的时间,只抽空读了四本书,写了两篇书评。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个月好几次连续三天没看书,想来自己这个月一定说了太多废话,摆了太多臭脸,真是惭愧,不堪回首。
1.《一个人的朝圣》
这是一本不小心就会被划分到鸡汤领域的一本小书,非常值得一看。
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个彻底的loser,工作平庸、感情平淡,过去六十五年的人生平淡得如白开水,靠着微薄的退休金,打发剩下不多的时光。但是好友得癌症的消息触动了他内心的最深处,他开始思考,“我是谁”?
这是一个难以得到答案的问题,为了得到答案终归要做点什么,于是他上路了,87天,627英里,这位65岁的老人徒步纵贯英格兰,一路上的曲折,正如他的心路历程。他不断的尝试、反思寻找答案,也许有些事情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但现实中总会有更好的解法,出发去找到它。
人生总需要这样一次出发,不论是“不去会死,还是“再次出发”,需要去寻找“我是谁”这样问题的答案。但希望能趁早,不要像哈罗德一样,对于一位65岁的老人,还是太残忍了。
2.《极简欧洲史》
这本书是我最近读书最大的惊喜,刚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是个大部头,毕竟欧洲史错综复杂,光《罗马帝国衰亡史》就厚厚六卷,即便是浓缩成“极简”,也得厚厚一大本吧。
结果收到书的时候发现是小小的一本,半天就能翻完,还有些失望,这点篇幅能写点啥?
看完之后才觉得激动,作者在书中从不同的角度把欧洲历史描述了六遍,让读者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快读对欧洲历史建立一个基本印象。
就像黄仁宇老师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的“十五英寸等雨线”决定的中国必将走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之路一样,本书的作者也提出了欧洲历史的“三元素”——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日耳曼蛮族好战文化。这三个元素就像万花筒中的彩纸,只要随着时间之轴稍微动一栋,就能拼出五光十色的图景。
详情可以看我写的书评《五分钟,三千字,读懂欧洲》
3.《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这是看万维刚的第二本书,风格仍然延续了《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的反常识思路,用理工科的视角,去解读这个世界。
开篇提到三个趋势
一、世界越来越复杂,再简单的产品都需要大量的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二、人工智能正在慢慢取代人的工作。
三、尽管所有人的物质生活都在改善,整个社会阶级分层正在扩大。
世界越来越复杂,不再是线性的世界,所以为了应对趋势的变化,从前靠感觉,靠经验,或者靠”XX主义“去判断的方法越来越不准确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并不在于你有没有一个高大上的理念,而在于“度”,就是数字。而理工科思维,讲究的正是取舍、量化和科学方法。
这仍是一本博客文章的合辑,但我仍觉得值得一看,毕竟能把读书笔记写得这么好的作者,真心没有几个人。可能其中某篇文章,会改变你对某件事一贯的看法。常识是我们的敌人,当我们不再“想当然”的时候,才有更多新的想法出现的空间。
4.《游戏改变世界》
这是一本极负盛誉的书,但凡有互联网学习社群、读书会都会提到这本书,无不是交手称赞,恨不能把书从屏幕伸出来送到你眼前,一定让你看,脸上的表情应该是“同学,这是道送分题啊!”
但你们不觉得这本书有点啰嗦吗?个人建议只看前面一半就够了,另外还要小心整本书数十个游戏的简介,让我总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该把APPstore里面游戏排行榜里的游戏都玩儿一遍才好。
与游戏相比,现实太容易了、令人沮丧、毫无生产力、令人绝望、是疏离的、微不足道、难以投入、不得要领、孤独而隔离、难以忍受、难以持续、毫无雄心壮志、混乱而分裂,停滞不前。所以需要游戏,来重塑人类文明。
上面那段话不是我说的,是这本书每章前面的引言部分。我脑中的词库找不到这么多消极负面的词,看完之后都觉得对现实世界太令人绝望了,应该赶快把卸掉的魔兽世界再装回来。但游戏也无非是精简掉环境变量的现实,是被阉割过的现实,为什么要放到鄙视链的两端呢?
人们在生活中真正想要的东西:更满足的工作,更大的成功希望,更强的社会联系,以及有机会参与超越自我的宏伟事业。如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理解的话,就是满足生存需要后,要求社会归属感,归属感达成后,要追求个人实现。
而游戏之所以能让人沉浸,让人瞬间进入心流的体验,是因为4个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可以用游戏化的设置,让现实更美好。比如我们把工作制度设置得更像游戏;把家务劳动规则设置得更像游戏;把跑步、运动的规则设置得更像游戏……只要把“目标、规则、反击系统和自愿参与”这四个特种融入现实生活的活动规则中,也会有效的提升参与者的效率。
这在书中被叫做“平行实景”,但我看更像“增强现实”,就是AR。一个是利用游戏元素过现实生活,另一个是利用现实元素玩游戏。
这本书特别适合做社群、运营的小伙伴买来看看,还是会很有收获的。哦,这么说来,做学习型社群和读书会的小伙伴这么推崇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