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全家很晚才起床,爸爸稍早些,就买好早餐在客厅等我和C醒来。由于实在太晚,我决定我不吃早饭,洗漱后直接和父子两人一起上班。洗漱的当儿,爸爸就准备自己一个人开车先走人。如若平时,我肯定又要唠叨一番。
爸爸是个独行者,喜欢一个人做事。而我偏偏是个喜欢一家人一起做事,一起玩,喜欢其乐融融的感觉(从小就有但未被满足的渴望)。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爸爸是讲话最少的那个人,需要我们邀请,需要我们渴望的眼神,他才会开金口;
一家人出门的时候,往往再等几秒钟我们就可以一起乘电梯下楼,他非要一个人先下去,然后在楼下等我们。电梯如果会说话,一定请他脚下留情,好让它少跑几趟,哈!
每天上班,他喜欢一个人乘公交上班,不愿坐我的车,当然,如果坐我的车,需要耐心等一下。
久而久之,我对他这样的做法或者说习惯很有怨言,但往往牢骚一顿,但没一点作用。过后,他一切照旧,我继续忍受。
学习PD以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试着正面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
“你可以稍晚点走,等我们一下吗?我洗完脸就可以走了”,我尽量温柔地说。
“还有几件事情要处理呢,已经这么晚了”,声音里透着一点不耐烦。
“没事,那几件事稍晚点做也没关系”。昨天我交代爸爸几件事要做,但不是很迫切,我告诉他免去他的担忧或借口,嘿嘿。
“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家一起去上班,这样让我感觉很温暖。还有,这样也比较环保啊,三个人开两部车去同一个地方,还双倍的停车费,多浪费啊”!(我的需要、我的感受让你知道)
不知道是真心接受还是不太情愿,爸爸没说话,但停下来,坐在沙发上等我们。这时,C的早餐也接近尾声。
之前和C说过谁最后一个吃完饭就要收拾餐桌。今天吃完了,C钻进自己的房间边穿袜子边看书,又忘了该做的事。换做平时,我可能或命令或唠叨,让他把餐桌收拾干净。他的反应也肯定是为什么让我来收拾啊?!
“C,我们吃完饭后的规则是什么了?”今天我只轻问一声,让规则替我说话。
“妈妈,我马上来收拾的呀”C答应的很痛快,尽管我不确定他的本心是否这样。做了,就是王道哈,不管内心怎样。
一切收拾停当,准备出发。我觉得如果就这样走了,似乎少点什么。我应该表达我对爸爸改变做法的感谢,于是我转过身对爸爸说:“谢谢你等我们”,说着,我张开双臂走向爸爸,爸爸也喜滋滋迎上来拥我入怀。“请把'们'去掉,”这时,儿子在一旁搭腔了,“我也是在等你好吗”!原来,身边的这个小男人有点吃醋。“真的?也谢谢你的等待,来,我们也抱一个”。说着,我们一起将儿子圈起来抱着,他也美滋滋地笑起来。
语言,实在是奇妙!抱怨、唠叨可能导致冲突,而带着温度的表达则像调了蜜的水,滋润心田,让人感觉里里外外尽是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