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从小听着这句话长大,毕业后对职业的选择我一直都是很保守谨慎的风格,因为我一直明白,作为农村娃靠着读书考试一路打拼,毕业后的工作、事业家里很难为我提供任何资源和帮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
可是2016年我做了个蛮重大的选择,离开一线城市跑回家乡附近的三线城市工作定居。当时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薪水腰斩,父母并不理解,我做了好久的思想工作跟沟通。
实际上,说服自己离开一线城市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明白在一线城市只能安安心心地做个打工人,做干电池,35岁后何去何从我也还没答案,可在广州这城市读书工作快十年了,多少有些熟悉有点感情。
真正让我下决定离开一线城市的原因,是我回想起工作中那些无意义的加班,互联网公司不少部门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为加班而加班,尽管没什么产出,为了让老板们觉得团队有干活、薪水发得值,很多团队的加班现象都很严重。很少有团队负责人愿意在减少加班上下功夫、多思考。
经过各种权衡利弊,为了避开以后继续996的日子和35岁去哪工作这类问题,我选择了离开一线城市,回到老家三线城市工作。
三线城市里肯定找不到合适码农工作,我是在家乡高职里教计算机专业课程。
当初做出这个选择思考纠结很久,如今一晃快四五年了。刚开始不少同事问我为什么会做这种决定,一两万的工作不做,来干四五千的工作。
在网络上也有网友问我离开一线城市回到老家,会不会很难适应,会不会后悔。
新工作中有很多感受特别不好的时候,比如第一次领工资时三个月工资一起发没以前拿的多,在体制内感受到权利、领导的威力,自己却身不由己那种无力感。
但是,总体而言,在三线城市体制内的工作时间和强度,比起在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时轻松不少。
钱多事少离家近,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是不可能三角。三者能满足一个保本,满足两个血赚,想满足三个就是奢望了。
有舍有得。做选择的时候,你选择一点,意味着你放弃了别的东西。这是个权衡利弊的过程。
年轻时经常为做这类选择感到头疼,最近学习到个方法,个人觉得还挺有效。多问自己五年后甚至十年后,更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怎么样,选择哪条路更大机会达成这种状态呢。多做这类考虑,做选择时会稍微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