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次,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刘邦庙里的玉环,被卫士抓获,汉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廷尉张释之严惩盗犯。张释之依照相关法律,奏请汉文帝判处斩首。汉文帝大怒,认为应当诛其九族。张释之据法以争,说:“依照法律,斩首是最高处罚了。盗窃宗庙器物就诛灭全族,如果以后有人盗挖长陵上的一抔土,又该如何处罚?”汉文帝和薄太后商议良久,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
张释之一次跟随刘恒和慎夫人到了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汉文帝登临霸陵,向北眺望,指着通往新丰的道路对慎夫人说:“这就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意思说这是往邯郸走的道路啊,从这里走去,就可以到达慎夫人的家乡了。慎夫人听了,顿起思乡之情。接着,汉文帝让慎夫人弹瑟(瑟,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共有十五根弦),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群臣说:“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缝隙用刀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再用漆粘涂在上面,难道还能打开吗?”群臣认为这个办法很好,都随声附和。
张释之向前进言说:“如果里面有能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会有缝隙;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汉文帝称赞张释之的说法。
秦汉时期的黄老(“黄”,是黄帝学派始祖——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始祖——老子。)学一个主要特征是“守法而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毫无作为,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法”是“无为”的界限,而无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废”,就是指立法之后不轻易变更,要“循守成法”。黄老思想不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这种思想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刘恒、刘启等坚持除秦苛法。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得以倡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57年夏季六月已亥日,刘恒卒于长安未央宫,乙巳日葬于霸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谥孝文,庙号太宗,年45岁。卒前留下了一篇心情平静的三百四十字的遗诏,其中写道:我听说,纵览天下万物的萌生,没有不死的,死是天地之理,万物的自然规律,没什么可悲的,当今之世人们都乐于生,而厌恶死,为了追求厚葬不惜倾家荡产,朕很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何况朕本人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如今死了,再让臣民长期为朕哭丧,这让朕怎么对得起天下人?要因山埋葬,不另起高坟,不要改变那里的地貌和地名,因霸水名陵号;丧期中不要禁止人们娶妇嫁女、饮酒食肉;等等。据载霸陵的殉葬器物只用瓦器,不用金玉珠宝,后来赤眉军进入长安时,其他皇帝的陵墓都被挖掘,独有霸陵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