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听了一次爱立信丁老师的分享,整体方面带来很多引起共鸣的观点,当然本文也有我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欢迎各位讨论。
什么是系统思维?
开篇通过对比结构思维和系统思维特点使用场景使用工具引入系统思维。结构思维来自还原论,认为各种问题是可以由大逐步拆小,分别解决小问题后,合并,从而解决大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平时表达沟通汇报比较有效,可以通过金字塔原理或者因果图工具来习练掌握。系统思维是来源于复杂科学,可通过系统循环图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得到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决策干预。
如何进行系统思考?
系统的三个元素包含要素、连接和资源,其中要素就类似点,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连接就类似线,多角度的或是多个连接就成了面,资源对应的是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这里老师的点线面比喻比较形象,但是是不是可以扩展到体呢?当考虑不同要素之间的连接时,可能行成的就是不同的面,上下左右,自然而然就成了不同的体了,而且考虑到时间对系统的影响,这个体的形状是会发生变化的,这恰巧也能从另外一方面说明系统是动态变化的特点。综合可以看出,‘点线面’其实是从空间角度描述系统,‘时’当然是从时间方面描述,而后面的域,老师是从层次方面描述,没有理解域的精髓。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老师介绍的七层金字塔,由下到上依次为环境、行动、能力、身份、价值观和愿景/目标,在遇到复杂问题,自己想不通时,可以跳出问题所在层面,从上面三个方面考虑,或许可以找出答案。
这个我个人最近也有些体会,有天在家,孩子就趴在地板上玩,爸爸就受不了叫他起来,甚至想吵他了。我就问了他爸爸,你让他起来初衷是什么?爸爸回答,哪有小孩在地上趴着玩的。我就说,你就是因为别人不这么做你就不让自己小孩这么做了吗?若是这个原因,你还想期待培养出来与众不同的孩子?若是你关心他怕他在地上受凉,那就用关心的方式来说。接着,我就给小孩说,你可以继续躺在地上,但是地上比较凉,时间长了可能会生病,生病了可能就会去医院看医生哦。可能他自己懂了也可能没懂,但是接着他就自己起来了,嘴里说着生病了要去看医生。这个例子,想给大家说的是,抓住主要目标,可以从繁琐的局面中跳出来,然后再思考要不要去解决问题,或许跳出来以后原来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系统思考的核心是找到真实的系统,在练习初期要有意识利用多视角,从要素、联系(也就是丁老师说的连接)、功能/目标去尽可能全面分析系统,同时要注意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延迟反馈,抓住元素之间的联系这一核心,从改变联系入手,将系统调整到你想要的某一健康状态,当然,跳出当前环境/层次/系统看问题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当从整体上把握时,可能有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分享的时候,我还发现一些共同现象。
比如老师提到员工反馈机会均等时,我们要先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当了解或见识的多了,就会发现很多路,那你的路是哪条或哪几条,针对你的路,再去看哪些是真正的机会,说的也是我们不要太受别人意见影响,始终抓住自己的目标,抓住核心。
另外一个多视角的图举例非常棒。给大家引用下,若有侵权,可联系我删除哦。
上面两个点个人很有共鸣,让我想起上周五的一件小事。
我家小孩(3岁半的男娃)上完小小主持人课后,群里有家长就说他们家小朋友到家都背会绕口令了,还给家里人演示在学校上课的情景。
我回家问问我们家孩子,你在课堂上都学了什么啊?‘我也不知道’,人家扔给我这句话。听完很崩溃吧。我就自顾自的说今天是不是学了什么什么啊?我们一起念吧。教了几遍还是记不得,我有点声音不好听了,结果孩子来句,我不想说了。。。。在屋子里转了一圈,我想了个方法,让他坐板凳,我拿着一个小木锤假装主持人采访,问他叫什么啊,家里有谁啊,住哪儿啊,配合的不得了,还自己抢过小锤子对着说。后面记不记得绕口令我也不管了,让他上这个课外班不就是张锻炼他在众人面前愿意说话嘛?背诵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这个慢慢浸透在生活中,而这种拿着话筒愿意说话的兴趣是我们最应该保护和发扬的。
系统思考方法说起来可能简单,但是实际做起来是很难的,需要不断去练习,去参加这么多次分享,最大的收获是看事物慢慢能多方面了,慢慢自己变得柔和了,有很多以前接受不了的事情再想想可能很正常了,而且很多东西其实都是相通的,当我们学习知识不是以点去学习而是由点及面,由面及体时,离能力快速膨胀也就不远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愿经过积累由量变产生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