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在屏幕上划过最后一页,统计显示,总用时40小时29分钟,这是我阅读《金与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所投入的时间。看完后,留存在脑海中的内容十不存一,但足以让我长出一口气。
对于欧洲的历史,我始终没有理出一条头绪来,因为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加上他们各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给我的印象就是一锅粥。这本书也不例外,经常是看着看着,就要翻回去,理一下人物关系,但是理的速度远没有忘的速度快。
我说不太清楚这算是一种什么类型的书,文字略微带点学术性,叙述方式又是平铺直叙,像是文字版的纪录片,只是读起来有些单调乏味,这导致我读得很慢也很痛苦,中途多次有过放弃的想法,但还是都忍住了。
所以,这次我不打算写读后感,毕竟书中的内容都不记得,索性就来聊聊其他的。
我为什么会选这样一本书来读呢?起先是我在「得到」上听了一门关于俾斯麦的课程,听完后觉得不过瘾,就去找相关的书来看,结果就找到了这本。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感到有些乏味,但抱着说不定读着读着就感兴趣的想法,强忍着往下读,结果只是越陷越深,这像是经济学中的沉默成本,既然已经花费出这么多的时间成本,断然放弃会觉得有些可惜,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读。
可读着读着,就发现了阅读这种书的小窍门,也没有一开始那么费劲。前面说过,书中的各种关系纠缠在一起,理不清头绪。其实,只要是把他们当作是辩论场上的正反双方来看待就比较容易了,什么文化背景,国际关系,学术性知识对于普通阅读者来说,并没有必要完全弄懂。
有关系的地方,必然存在博弈,那么只要明确他们争论的点在哪即可,因为所有的博弈都是围绕着整个点展开,然后就是弄清楚博弈双方的主要人物和国家分别是谁,这样一个大致的阅读框架就勾画出来,只需要大概知道哪个人属于哪一方即可,至于他们各自所持有的观点,看得懂最好,看不懂停顿下来思考片刻,还是不懂就直接跳过,并不会影响整个阅读节奏。
看完这本书共花费了四十多个小时,但其实并没有感觉占用我太多的时间。因为看这本书我基本上都是利用的碎片时间,比如午休、乘车、吃饭的时候,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有两个多月,但我中途穿插着又看完了两三本书。
利用碎片时间来看这种书,其实还挺有效果的,即使一本书很厚,很难读,每天啃一点,这样子心理压力不会很大,只要将时间线拉长,总会看完的。
记得之前有人看很厚的专业书籍,猛地一看令人生畏,但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天从这本书上撕下几页来,就只看这几页,就感觉很轻松,不知不觉这本书就被撕光了。
我们总说很忙,没有时间看书,但细算下来,每天的零碎时间加起来,其实也不算少。当然,我不是说这些所有的零碎时间都应该拿来读书,只是发现只要挤一挤总归是有时间可以挤出来的,知道有这些时间在,想要找时间做某些事情的话,便可以拿来使用。
不过,这种方法也是有一定缺陷的,它会使专注力降低,好不容易刚有点沉浸其中的尽头,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干扰,然后这点碎片化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等到下次想继续接着往下读,还需要重新翻回到上次的地方温习一下,效率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
当啃完一本厚书后,阅读力在无形之中也会得到提升。当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再去读其他的书,我会觉得很畅快。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书,想必就会很自信,不会产生很大的畏难心理,因为知道自己有把握能够把它拿下。
另外还有一点心得,就是读这种书对于磨性子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我本身是个慢性子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也会有不耐烦的情绪,我讨厌等待,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枯燥,这些我讨厌的东西,在这本书中全部完美地呈现出来,可我还是耐着性子往下读,但这显然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而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可能会有些人读着读着更不耐烦了,那还是果断放弃比较好,人的性格中有些东西是容不得挑战的,还是要适时放过自己的。
我一直认为读书不一定需要将书中的内容全部弄懂,才算有价值,很多时候,当下不理解,在未来某个时候再读其他书时,可能就豁然开朗了,这时这两本书就会相通,对其中的观点理解得更为透彻。
此外,读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身,而在于书本之外,就像我这次一样。
可见,这40小时29分钟没有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