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说杜甫的前半生,终究算是轻松的多,沉重的少。那么,相比较之下,李商隐整个人生都是灰色占主旋律。
从李商隐往上数三代,家中的顶梁柱往往都是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这个家族,仿佛被诅咒了一般。
到了李商隐父亲这一代,父亲为了更方便做官,举家迁往浙江。奈何还是逃不过短命的诅咒,他死的那年,李商隐九岁,不过是刚入学的年纪。
中国人讲究死后埋在故土中,作为家中的长子,担子很自然地落在李商隐肩头。
一个九岁的孩子,要打着幡,一步一步推着车,把父亲的棺材运回老家,他的老家在河南。且不说当时的路不好走,交通也不发达,孤儿寡母。前途渺茫,那应该是什么滋味?
那时的他说不清楚,三十几岁给二姐迁坟时,写过一篇《祭裴氏姊文》,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了十四个字: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孤独苍凉之感,力透纸背。
三年服丧期满,李商隐又面临着生计问题,可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能做什么呢?
老话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想当年,李家也算是小康水平,李商隐早年还是学了不少能提笔杆子的本事的。于是他就给人抄书,(刻板在宋代以后才比较流行,唐代还是以手抄为主),抄书之余,还要舂米。只要能挣钱就好。
虽说抄书的同时也能学习,毕竟不成系统,还是需要一位老师来指导。同族有位叔父,学问方面是没得说,为人也是有一身知识分子的清高,读书全凭兴趣。
他在无意间,倒是沾染上叔父的那一些“不合时宜”。然而少有大志的李商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兴趣,他有更长远的打算。
他的机会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诗被令狐楚读到,令狐楚很欣赏他的才学,就招他做幕宾。令狐楚少时即因文采而名满天下,当时正任河阳节度使。
我在李白篇中讲过,唐朝做官有两种途径:第一,参加科考;第二,权贵推荐。而实际上,这两种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渗透的。
无疑,跟随着令狐楚,是有前程的。
-02-
令狐楚这一生看过无数干谒诗,也就看中了李商隐的。也确实有意栽培李商隐,叫他放弃当时不流行的古文,指导他写骈文,因为这种文体,是公文的主要形式。
在令狐楚及其子令狐绹的帮助下,李商隐终于在参加考试的第四次考上了进士。
这样一个纯粹的寒门子弟,算是比别人走了捷径,这一点,李商隐自己也是清楚的。只是,他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令狐家对他的赏识,他也想过日后报恩。其他的,他想不到那么多。
春风得意马急蹄,一日看尽长安花。
等待这些新科进士的,还有一场宴会——一场放榜之后的盛宴,在中央做官的人可以从这些新科进士中挑选女婿。在这场宴会中,李商隐稀里糊涂地被王茂元挑中了。当然,王茂元看中的是李商隐的潜力,觉得这个女婿将来一定能给王家锦上添花。
王茂元把第七女许配给李商隐,这一年,李商隐二十六岁。
王氏从小生活在层层保护中,天性自然单纯。李商隐很满意这桩婚事,疑似走上了人生巅峰。正如一首小诗中写的那样:
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
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东南》
诗中的“罗敷”自然是指他的娇妻。爱情,需要双方互动,才会如此美妙。
这对有情人惺惺相惜,他们觉得他们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算得到了一份真挚的爱情。奈何在旁人看来,李商隐就是个攀高枝的小丑。
命运给人的礼物,往往暗藏着标签。
敏感的诗人觉察到了这一点,他要向岳父证明,向其他人证明,他值得这般美好。
-03-
李商隐带着对前程的憧憬,离开了新婚的妻子。
然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对诗人不友好,他在仕途上短期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幻灭。这时,他想起了令狐绹,虽然令狐楚已经去世,但是自己也是和令狐绹一起长大的呀。
再往下想,感觉有些不对劲了:令狐绹虽然平时公务繁忙,倘若真的有心,不会如此漠不关心吧。他想,令狐绹大概是与他生分了。
他怎么都不会想到,正是那份上天眷顾的美满婚姻,导致了他后半生一直磕磕绊绊。婚姻与政治,怎么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上篇讲孟浩然的时候讲过,所谓盛世的官场与乱世的官场,无非是黑暗与更黑暗的区别。
而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政治更复杂,官场更黑暗。晚唐时有“牛李之争”,令狐家属于牛党,王家属于李党。
令狐家是李商隐的恩人,王茂元是李商隐的岳父。李商隐做了王茂元的女婿,令狐绹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对令狐家不忠诚。但是另一方面,李商隐又不是很满意岳父让他讨好李党。
令狐绹后来官至宰相,从来没有帮助过李商隐,李商隐心里有几分幽怨;而不满意岳父这边,他也不能反抗,毕竟,王氏与他情投意合。
李商隐自幼丧父,成长中颇多不易,所以他对于他的小家是很重视的,他不能对岳父不满。令狐绹对他的误会,他也不能解释。即便官场黑暗,他有他的想法,但他不能直说。
杜甫给皇帝提了一些意见,皇帝给他放了长假;白居易写了几首讽刺诗,被贬;一些正直的读书人在考试中直指这些弊端,不被录用,甚至,还会面临更深的苦难。当然,他自己也吃过这方面的苦。
一心想着光宗耀祖,谋得一个好前程,殊不知,一脚踏上政治这盘棋,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兵,也会丧失掉主动权。
这种矛盾的心情,反应到诗中,就形成了委婉含蓄、深沉惆怅的特点。他的诗,是他的树洞,他的后花园。
后人只知他的诗难解,却往往忽略了他的痛苦。
-04-
还好,他还有一个温暖的家,家中有一位从不给他施压的妻,还有一双纯真的小儿女。
然而,妻子越发善解人意,李商隐越发自责。堂堂节度使女儿,跟着他,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却依然不离不弃。唐朝女子,因为看不到丈夫前程而要求离婚的,早有先例。
也许从小在官宦人家长大,王氏对趋炎附势者见得太多,李商隐的这份纯良,反而显得弥足珍贵。
家是软肋,也是奋斗的动力。每当想起当初对王氏的承诺,李商隐又开始动摇了。
他不断地找机会做幕宾,幕主因各种原因换了好几个,他始终不能稳定。对于爱妻,始终是离别多,相聚少。甚至,他自己也不知道下次团聚的时候,正如《夜雨寄北》所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那个始终源源不断地给李商隐提供能量的人,终有一天,散尽了她的热度。这朵柔弱却坚强的花,甚至等不及,见他最后一面。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七夕》
再回首,发现自己果真像一个小丑,蹉跎了半生,为了缥缈的前程抛妻离子,最终辜负了那个最不该辜负的人。牛郎织女还能一年聚一次,而那个人此生再也见不到了。
他的苦,他的思念,更是找不到人倾诉,便在诗中,化作旖旎情思。
-05-
可是他不能追随王氏的脚步,因为还有一双儿女需要他,他需要钱。最后他还是厚着脸皮去求令狐绹,多年没有交集,令狐绹倒是大手笔,给他安排了一个太学博士的位置。
只有李商隐明白,这是令狐绹心中还有芥蒂,故意寒碜他的。当年意气风发,宣称不系今古,不讲师法,不避时讳。太学博士是完全与之相反的。
也罢,读书不求闻达诸侯,能混一口饭吃也行。读书人的这份苦,李商隐深有体会,晚年教导儿子说:“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从满腹才华的李商隐口中说出,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末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短暂的四十九年的人生中,经历了六任皇帝。大唐,注定是要日薄西山。
那日渐式微的大唐,何尝不是棋子,早已成了权臣的把玩物。
-06-
李商隐这一生都是苦的,幼年丧父、科考不顺、政治失意、中年丧妻……万般无奈,进退皆不由自己。
这样一个不幸的人,他的诗却是极其华丽的、极其唯美的,也极其让人捉摸不透。比如颇受争议也颇受赞誉的无题诗。像是写爱情,又像是在爱情中寄托了人生的凄苦体验。如: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准无题(取诗开头两字为题)也写得相当出色,比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这首诗的题旨,有恋情说、悼亡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解释,但从来没有一个答案令人完全满意。
或许,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吧。这一生太苦了,早知就不活那么明白了。
想起前几天看了于丹的《中国最美古诗词》,谈到李商隐的诗的时候,她说,李商隐过得很苦,却过得很值。
这样的说法,也许是为了安慰我们今天存在着李商隐的粉丝们。我们今天还有李商隐的锦绣诗篇可以读。
这么苦,究竟值不值?若是打开时空隧道,这样问李商隐,估计他会,笑而不语,再写一首《无题》。
主要参考资料:
苏缨、毛晓雯《李商隐诗传》
叶嘉莹《迦陵说诗》
张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册
一往诗词:上一篇 孟浩然:道系诗人的骄傲,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