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题目始 标新立异自然为
——市三模作文分析
【原题呈现】
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内化为共同的心结,关联着彼此的情感。现在年更像一种象征,更有一番意蕴。人在,心在,家就在,幸福就在。
请以“家乡的年味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这次作文不知道大家的学生情况如何,我们学校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把学生的作文再次认真批阅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审题不清
审题就好比下棋一般,一招不慎,步步被动,最后满盘皆输;一招走活,越走越顺,最终大获全胜,所以欲要作文,审题先行。
我们来看这次作文的提示语:“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内化为共同的心结,关联着彼此的感情。”冯骥才也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所以,我们经常说“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这是从物质方面的感受,因为我们什么都不缺了,在物质方面,过年和平时并无多大区别;而人们对年的盛情却一点都没有消减,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在年根和全家人团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这个题目是很有深意的,它在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关注年的内涵,年的意蕴,年的文化,从而让学生体味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年”的醇厚味道。
意识到这一层,我们再看题目“家乡年味儿”,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年味儿”,这是写作的重点。限制语是“家乡”,就是让我们关注乡土文化,写出家长独特的年的味道。“年味儿”又是一个偏正短语,重在“味”上,就是说,学生要写那些能品出“味儿”的有关年的材料,不管从哪个方面去写年,都要努力把背后的味道品出来。
那什么是年味呢?冯骥才这样写道——
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这就叫年味。
在敬灶神的时候感受到人心的敬畏;在贴对联时触摸到辞旧迎新的欢快;在年夜饭体会到一家人团圆的欣喜;在拜山神时品咂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收到压岁钱时感受到长辈的呵护;在挂红灯中升腾起红火的热情;在里烟花绽放来年的希望……年,生发着明天的期待;年,象征着未来的幸福。年,既是一种努力生活的理想,也是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当我们感受到这一点时,才是真正品出了年味儿。
通观我们学生的文章,与年有关无关的情景都堆砌出来,不管它有没有什么味道。有的同学甚至干脆写了今年疫情过年的情形,真真正正写得没有了“年味儿”。
审题是在为我们的作文定方向,找目标。只有目标正确,方向清楚,才能行之长远,马到成功;如果没有方向,南辕北辙,必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如何实现准确的审题,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题目的中心词,关键词,限制词;分析导语中的有用信息。总之,要把突破口放在题目上。
二、选材不当
因为审题失误,所以,很多同学在材料的选择上根本不加考虑,有的没的全都拿过来,写进文章中。抢红包、成语接龙游戏、练歌房唱歌、逛超市、政府供应粮油场面、买新衣、贴对联、蒸花馍、年夜饭、架年火、支油锅、闹元宵、看春晚、压岁钱、山神庙祈福……这就是这次作文我们班孩子的选材。是,这些材料都是我们过年的时候所有的,那是不是都可以写进文章呢?很显然,有很多是不适合的,如:抢红包、玩成语接龙、练歌房唱歌、逛超市等等材料。为什么?因为我们从那些材料中品味不出年的文化内涵,那些材料没有“年味儿”。
那么如何选材才得当呢?还是关注题目关键词。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去选材,去定材,去组材,一定不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不光选材要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组材,也不能忘了突出关键词。首尾呼应,点出题目关键词是最常规的方法;中间间隔出现关键词,会让读者感受到你时时在围绕着题目写作,而不会产生离题万里的感觉。其实,我们很多同学的文章细读还是扣着题目的,但缺少这样一些基本的写作小技巧,就会让作文逊色不少。
比如以下这位同学的行文结构:
开头:年味在哪里呢?或许他在春运时车站的水泄不通里;或许它在人们相视而笑的祝福里,或许他在孩子们口袋鼓鼓的压岁钱里……
中间:家乡的年味儿就在响亮的鞭炮声里……
家乡的年味儿就在旺盛的年火中……
家乡的年味儿就在浓浓的烟气中……
结尾:家乡的年味儿,是我对家乡的美好记忆,更有我的家乡这份不可割舍的浓浓的情爱。
对于材料的积累,茅盾曾经极为形象地谈到:“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选用的时候可就要像关卡的税吏似地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收集材料时要多多益善,选择材料时要精益求精。
我们平时除了让学生分家庭、学校、社会整理自己的习作和读书笔记时,还可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在阅读的时候随时积累鲜活的材料,以为我所用。只有学生的脑子里有了大量丰富的写作材料,在作文的时候才能精挑细选,写出真实、生动、新颖的文章来。
三、描写不细
俗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行于细。一篇文章要写得精彩,想打动读者,不能不注意细节的刻画。本次作文要写出“年味儿”,没有细腻的描写是不能描摹出年的特色的,没有细心的体会是不能品味出年的味道的。比如有位同学这样写道:
对于我们来说,故乡点火的阶段是最有年味的。除夕那一天,我们全村人倾巢出动,前往后山砍松枝,然后再堆在院中。在第二日也就是大年初一,起个早,在日出之前烧完香,拜完佛,再引燃年火,看着汹涌的年火,感受着汹涌而来的热浪,心中堆积的不快被一扫而空,仿佛也被烈火烧了个干净。
应该说,这位同学抓住了家乡过年的一个特定场景,如何细腻描写,细心体味,年的味道就会氤氲而出。很遗憾,这孩子并没有对点年火的场景和人物的感受细细写来。年火除了汹涌,别无他味。写年火可以写写点燃前的心情,可以写写年火点燃后的旺盛状态,可以写写年火前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可以借人物对话揭示年火中蕴含的味道。这样的描写就细了,这样的抒情就真了,这样的文章就美了。
学生之所以没有能写出细节,描写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就是因为没有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味儿”,如果能时时把这个“味儿”放在心上,便会在描写的过程中尽量写出这个“味儿”,在描写的过程中努力品出这个“味儿”,我们读者也会在阅读的时候含笑读出这个“味儿”。
四、情味不浓
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说文章的主题。因为缺少对作文题目的深入解读,缺少对作文材料的精心挑选,缺少对文章情景的细腻描摹,所以,学生文章的主题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放在这篇文章中,就是无法让我们体会到“年”的浓浓情味。还在上面那段文字为例,情味不浓,主要在于描写不细,体会不深,没有紧紧扣着题目关键词展开叙述描写和必要的抒情。
五、语言不靓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一篇好的文章,除了精当的材料,精巧的结构,精神的主题,还要有精彩的语言。语言追求自然流畅,语言需要准确贴切,语言讲究生动形象。但是,看我们学生的文章,或者语汇过于苍白稚嫩;或者堆叠无度,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或者为文造情,华而不实,弄虚作假,无病呻吟。
但是我们语文老师都清楚,作文最难提高的就是语言,它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积累,用心地感悟品味,反复地训练运用,才能变成真功夫,增长真本事。
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需要脚踏实地,让学生大量阅读,丰富积累,重视运用,反复训练,形成技能。
我不太主张让学生背范文,套公式。
六、书写不美
我想,如果有能迅速提高作文分数的好方法,那就是要让学生认真书写,整洁漂亮。同一篇文章,我们让书写最好和最差的同学誊写出来,得分不言而喻,高下自知。所以,让学生们把字写好,做到卷面整洁,一定会让作文分立马见效的。
通过这次作文,我的想法就是,所有的作文,我们都可以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关键词,进行审题、选材、立意、构思,组织语言,下笔成文。概括起来就是五句话——
抓住关键词,准确审题意。
围绕关键词,选材不跑题。
细品关键词,描写求细腻。
体味关键词,凸显文主题。
关注首尾句,语言要靓丽。
所以,我交流的主题前半句就是“删繁就简题目始”。后半句“标新立异自然为”是想和大家说,作文在求新意的时候不能为了出新而故意为之,胡编滥造编故事,戏剧实验求新奇,却不注重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挚,描写的精彩,主题的积极。求异创新,也要自然贴切,不可以故作高深,投机取巧。
这就是我们这一次作文的主要问题,希望大家能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集中训练,努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