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文章中提到思考型的孩子性格色彩为蓝色,理性而又敏感,遇事沉着冷静,做事严谨细腻,有很强的自律精神,同时又有些敏感情绪化。儿童性格心理---思考型孩子而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作为家长,该怎样去正确的引导教育呢?
01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心心今年三岁,跟着爷爷奶奶回老家两个月时间,中间只有周末的时候,心爸会接回来小聚一下,孩子心里特别没有安全感,口中直念叨:“不要去老家,不要去老家,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
而在她一周回来的有限时间里,心妈要上全天班,心爸因为很少照顾孩子,而缺乏耐心与细心,面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可控行为,就会直接没有耐心的恐吓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马上送你回老家。”
心心听到,内心更恐惧的大哭了。心爸这样无知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很深的内在创伤。
首先,3到6岁的孩子正处于爱的敏感期,正是与父母及养育者建立依恋的关键期,孩子这个时候非常需要内在的安全感。
如果能得到父母及养育者满足的爱,那么孩子才会真正的与父母及养育者建立依恋关系,相应的也就建立了内在的一个强大的安全感,为将来人生中的挫折、探索以及适应新环境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反之,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没有顺利的建立依恋的关系,内在的安全感缺乏,那么孩子对将来人生中会多一些敏感、怀疑、不自信,以及适应新的环境比较困难等。
心爸的不当的教育做法,恰恰打破了这个时期孩子的内在安全感的建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的措施,那么会对孩子未来成长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其次,思考型的孩子,通常都是比较敏感而脆弱的。所以常常会出现,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而成为具有杀伤力的一把刀,伤害到孩子的内心。他们会沉思、会胡思乱想、会信以为真,陷入痛苦、悲伤的情绪中,同时也会觉得自己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坏孩子,接下来自证预言的威力,大家可想而知的后果有多严重。
所以,面对孩子偶尔的调皮捣蛋、无理取闹时,家长多一些换位视角,理解孩子,同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一些耐心的讲道理式的正确引导,最终让孩子感觉父母及养育者的爱是无条件的,内心踏实的安全。
02
认可孩子,增强孩子自信
欢欢前两天班里有一个书法的活动比赛,班里20多位同学报名,欢欢早在上学期就参加了书法课程,并且他的书法是得到老师的认可的,可是就是没有自信与勇气去报名参加。
欢欢妈妈,从老师那里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先是陪欢欢一起练习六个字的书法,故意对比发现自己的字,远远不如专业的欢欢。
欢欢从这个小体验中,得到了妈妈的认何与鼓励,得到了内在的自信,第二天就去报名,并获得了三等奖的奖状,心里非常的高兴,体验到了成就感带来的内在的自信。
思考型的孩子,可能最让父母担忧的地方就是太过于腼腆,缺乏自信。
所以,就需要父母细心的去观察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的闪光点及潜能,根据孩子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方式之中,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很棒的,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那就是最好的自信来源。总之,给予孩子赞美、认可、鼓励、支持以及帮助他们去体验成就感,从而获得自信的能力。
03
保护孩子的名誉与自尊
关于“人前不教子”,相信大家都能够找出,自己身边或周围的反面现象。
我们经常会看到大街上、马路上以及很多的公众场合,看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现象。
不管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的孩子,当众教训、指责等的行为,都是让孩子难以接受的,直击孩子自尊心。
教育家约翰.洛克有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的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所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与名誉非常重要,尤其是敏感、内向的思考型孩子。
04
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
蓝色性格的孩子相对本身乖巧懂事,不与他人计较。但是作为父母,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在懂得谦让的同时,也要建立自己的边界,并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边界。
拥有自己的边界意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前段时间的“保姆纵火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缺乏边界意识。
从小要树立孩子的边界意识,保护自己的边界不让他人侵犯,自己也不去触犯他人的边界。对于侵犯自己边界的人,要懂得大声说“不”。
05
多引导与鼓励,实现孩子自我突破
小军的妈妈每天晚上睡前,陪小军一起阅读绘本,阅读的方式是,先让小军去观察绘本的每一页,然后让小军尝试表达出来,而小军的妈妈在他的基础上来给予补充,或者纠正。
一段时间以后,小军明显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提升很多,而且在陌生场合也敢于主动去交流与结交朋友。
蓝色性格的孩子,腼腆、不善交流,但是小军的妈妈你细心的发掘与正确引导,帮小军一点点的建立自信与沟通表达能力,最终帮助小军克服这项缺点。
所以,父母面对思考型孩子,要有足够的细心,同时善用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并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多探索、多发现、多表达,最终克服缺点与突破自我。
一位有温度的宝妈,儿童心理学教育者,专注于儿童心理成长,性格培养,家庭教育,擅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育儿实践中,分享儿童心理学教育经验。点击关注,一起成为最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