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女儿一个小时做了三页数学题,做完,自己批改完后对我说:“妈妈,我去休息了!”
当时,我正在客厅忙,随口答道:“今天还有英语作业呢!”
女儿有些不情愿地进了卧室。过了几分钟,我突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就喊女儿出来,她有些委屈地撅着嘴,我给她一个抱抱说:“对不起,妈妈刚才在忙,你说什么,我没太听清,你再说一遍。”女儿重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听了说:“好的呀,那就休息呗,你自己安排休息多长时间呢?”
女儿脸上有了笑容,愉快地说:“半个小时吧,半个小时后,我就去读、写英语作业!”半个小时后,她果然自觉地去写作业了。
今天午饭时间,我俩闲聊时。
我问:“宝贝,昨天当妈妈让你去休息一会时,你是怎么想的?”
女儿说:“妈妈,还是挺理解自己的!”
我说:“那当你写完数学作业,妈妈说还有英语时,你是什么感受?”
女儿:“就像自己翻山越岭走了好长的路,终于可以休息一会了,听见有人说‘赶紧走,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是突然觉得一块大石头压在了身上,本来就累,这会更加累还有一些委屈了。”
我说:“如果,妈妈说,宝贝,累了吧,赶紧休息休息,你会有什么感受?”
女儿:“那就会觉得,妈妈是理解我的,我不觉得那么累了,休息一下,就有力量了!”
我说:“原来,让你真正累的不是学习,而是妈妈的看不见和不理解对吗?”
女儿说:“是的!学习再累,如果能被妈妈看见,也是可以克服的!真正的累是,你明明已经累了,妈妈还催你快点快点!”
我说:“知道了,妈妈以后一定改正,争取做一个称职的妈妈!还有,妈妈想问你,你付出了,总会有人(别人)看不见或者不被理解时,你会不会很伤心?”
女儿:“不会,别人是别人,为什么要要求别人理解?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无论别人看见、看不见你该做的还是要做呀!”
我说:“感觉你对妈妈的要求好高呀!”
女儿:“因为你是我的妈妈呀!”好一个因为你是我的妈妈呀!
我说:“如果,爸爸告诉你还有其它作业,你会有什么反应?难过?委屈?跟妈妈的感受一样吗?”
女儿:“这个嘛,额,感觉会不太一样!”
我问:“为什么?”
丫头:“不知道,如果爸爸说还有其它作业,我会说‘那好吧,我去完成好了!’”
我说:“怎么觉得你用双重标准要求爸爸和妈妈呢?”
女儿:“我也不知道,总感觉爸爸说了就要去做!”
我说:“是不是觉得妈妈是陪伴者,爸爸是引领者?”
女儿:“对对,就是这种感觉,爸爸好像就在前面走,我有走一段撵上他了,他又跑远了,我又要追。而妈妈,就陪在我身边。”
我说:“原来谁靠得最近,对谁要求就高啊!”
女儿:“你对我的要求就比爸爸高啊!”
好吧!
通过对话明白了以下几点:
一、真正让孩子累的,不是学业,而是父母的不理解和看不到,特别是靠得最近的那个人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比较大;
二、妈妈更多的是陪伴者,陪伴者就是自己人,同行者更应该看到同伴的苦乐之境,多一些安慰和理解;
三、父亲是方向引导者,这关乎孩子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抉择,从这一点来看,父亲的责任更加重大;
四、关注孩子本身,多一些宽容、理解、宽慰、看见;
五、多聆听孩子的心声,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成为孩子愿意倾诉的那个人。
每次谈话都是一次了解,顺畅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爱孩子,那就好好说话,时刻反思,及时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