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时候和一个小提琴和琴,和我最喜欢的的一首tango曲子。就是还比较出名吧。应该喜欢看电影的人都听过。
讲实话朋友隔一会就要看一下谱子,乐句就会中断,我就略微有点崩溃。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和他和琴了,前两次大家啊太熟悉是可以理解的,第三次我有点忍受不了,就直接问他:“你可以背琴谱么?”。
“啊,我以前演出都不用背谱子呀!”
就这么一句话当时对我这个合作者来说,简直就是暴击啊。我以为他会回答一声好,那么下次我就不用这么受折磨,多少我还有些希望。结果他这样的回答,看来是不打算背谱子喽?和他练琴,这句回答给了我受到电击一样的恐怖。
当然很多演出因为乐曲量太大都会有谱子,尤其是指挥和作为伴奏背景的乐队。但是我们又不是开演奏会,我们就表演一首曲子啊。
我基本上因为讨厌带谱子,讨厌身上多一样东西,说白了就是懒吧,所以干脆,我就每次拉琴都尝试把谱子记下来。久而久之,默记乐谱到后来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习惯。
我自己因为这项习惯,受益匪浅,但是同时也痛苦不堪。
受益匪浅是在这样默记乐曲的基础之上,我逐渐发现了各种乐句乐段和乐章之间组合循环的规律。因为记忆需要不断寻找最快最简单的规律,不断地去寻找最小记忆单元,不断地去关注相似单元的微小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我仅仅只是付出了一小点的注意力,目标是达成记住谱子而已,并没有去深究为什么。
直到有一天,和另外一个资深的鼓手和琴的时候,他来负责节奏部分的循环编曲,并给我解释了为什么这些部分要这样编个循环。我忽然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原来我为了记忆摸清的那些规律,恰恰也是编曲的一种方法。
从第一道大门开启了第二道大门,于是我也学着鼓手去把旋律部分的循环做了改编,那次是一场完美的合作,我们练琴的时候吸引了吉他和一个大提琴的加入,因为我和鼓手可以编曲,所以就把各种乐器编进了不同的声部,交替演奏。这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不同乐器合作的乐趣,这比一个人练琴,可有意思多了。
回到和小提琴那天和琴的现场,我和他说记谱子并不难,只需要总结相似的地方和有差异的地方就好了,刚谱子讲到第二个差异的地方,他突然插进来一句,“我不是专业的。业余玩玩,没必要弄这么复杂吧。”,当时我心里就暗暗的在骂人了“我也不是专业的好么?这就不是专业和不专业的问题。”他插进来这句话让我产生了以后不想和这个人合作的想法了。太绝望了。他自己不背谱子是简单了,可是给别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呀。我是在把事情弄复杂么?我是在尝试把事情简单化啊,他学会记谱规律,同时提升了我们的练琴效率,不好么?这就是我觉得痛苦的一个原因。
你会遇见大量的人,说我们合作一下。然后发现,沟通中,对方不记谱,分不清乐曲的循环段落。识别不出来什么时候该加入。本来如果觉得旋律微调会更好听,我们一句话,代大家都明白了,就可以尝试和行动了。几分钟以后大家都会获得了更好听的音效而感到幸福的共鸣。结果不记谱子的人,就一两个小节音符的微调,我还要再给你改一下谱子重新印一份。万一他没带谱子,上次我们练琴达成的一致性他都记不住,而且整首都不会了,这极大影响大家练琴的热情和体验。这真的是很讨厌又让人恶心的事情。
我并不是说,我们从来不看谱子,而是,音乐是一项用耳朵去学习和思考的艺术,我们不应该过于依赖眼睛和被乐谱限制。初学的时候当然要参考一些乐谱,甚至练琴要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记号去练习。但是绝对不应该过于依赖乐谱,乐谱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介质,而不应该是演奏的必备工具。
如果他尝试去做,真的会发现背谱这件事,仅仅是一点点的思维差异,但是会造成差距深远的变化,甚至决定了,未来你能融入的圈子,和结交到的朋友质量。
就练琴这件事情,我自己深刻的体验到你学的不是琴,学的是怎么练习,和怎么在已经有的知识基础上自学。
因为背谱子这个习惯。我也不喜欢笔记,我喜欢默默在脑子里画笔记。久而久之,在阅读中我也形成了和练琴一样,一边阅读一边锁定记忆细节的能力,但就是这样能力,让我在听课和看书的时候效率很高,精力集中放在跟随讲者的逻辑和作者的构建的框架之上,省掉了做笔记的时间,也杜绝了注意力在书(听讲)和笔记之间来回切换造成的遗漏的困扰。
早先并没有发现我的阅读和练琴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是最近细思,读过的脑科学和认知类书籍,以及《刻意练习》那本书,和最近教琴我梳理的计划路线,对学生的练习要求,以及我个人练琴的体验。把以上的种种放在一起,我才发现,就学乐器这件事,乐器反而好像只是一个介质,我们是通过这个介质的学习过程,学习怎样练习,并且把练习的技能内化成大脑的自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