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记忆中的“年味”,是一幅色彩斑斓、热闹非凡的民俗画卷,它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与家庭的温暖……那浓浓的富有特色的年味,至今仍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当腊月的寒风悄然吹起,南方的小镇便开始弥漫着年的气息。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摊位一个挨着一个,琳琅满目。卖春联的摊位前,墨香四溢,红纸黑字,写满了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老人们戴着老花镜,眯着眼,细细挑选着中意的春联,嘴里还念叨着吉祥话。孩子们则在一旁蹦蹦跳跳,眼睛盯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和鞭炮,吵着闹着要大人买。
“办制年货”是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家里的厨房总是弥漫着诱人的香气,母亲和家里年长的女性长辈们围坐在一起,精心制作着各种美食。年糕、汤圆等是一定要做的,洁白的糯米粉在她们手中,变成了软糯香甜的糕点。她们一边揉着面团,一边唠着家常,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炸丸子(或“炸油豆腐”)也是重头戏,金黄色的丸子在油锅里翻滚,发出“滋滋” 的声响,香气扑鼻而来。小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守在锅边,眼巴巴地等着丸子出锅,第一个尝鲜。刚出锅的丸子,外酥里嫩,咬上一口,满嘴留香,那是童年里最幸福的味道。
除夕那天,整个小镇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欢乐的氛围中。一大早,父亲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红色的春联在微风中轻轻飘动,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孩子们则在一旁帮忙递胶水、扶梯子,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但脸上却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贴完春联,女人们便开始准备年夜饭。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成一曲欢快的乐章。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象征年年有余的红烧鱼,还有各种平时很难吃到的肉类食品、时令蔬菜等,五颜六色,让人垂涎欲滴。
夜幕降临,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大人们谈天说地,回忆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展望新的一年。孩子们则只顾着埋头吃美食,偶尔也会插上几句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吃完年夜饭,长辈们便会给孩子们发红包,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红包里装的不仅仅是钱,更是长辈们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孩子们接过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心翼翼地把红包藏好,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
除夕守岁是南方过年的传统习俗,一家人嗑着瓜子,聊着天,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鞭炮声、烟花声此起彼伏,整个小镇瞬间被点亮,仿佛白昼。孩子们兴奋地跑到院子里,捂着耳朵,看着绚丽多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欢呼雀跃。大人们则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正月里,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人们穿着新衣,带着礼物,互相拜年。每到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端上各种糖果、点心和茶水。孩子们则跟在大人身后,乖巧地说着 “新年好”“恭喜发财” 等吉祥话,然后便迫不及待地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村子里,到处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除了走亲访友,南方的正月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舞龙舞狮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一条长长的巨龙在舞龙人的手中上下翻飞,栩栩如生。狮子则在一旁跳跃、嬉戏,做出各种憨态可掬的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还有划旱船、踩高跷等表演,也十分精彩,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南方的传统文化。
记忆中的南方大年,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那些热闹的场景,那些温馨的画面,成为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味似乎也淡了许多。儿时的“年味”,或许也只能存在于“记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