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老家,带了一些豆面和玉米面回来,婆婆说吃粗粮对身体好,我深表认同。奶奶如今八十六岁高龄,身体还算健朗,不能不说是跟每天喝玉米粥有关系。她老人家不爱吃油盐荤腥,每天早上都是一大海碗玉米粥,就一些咸菜豆腐啥的。
豆面是由黑豆和黄豆磨成的粉,颜色黄中泛绿,黑豆粉像小虾米的眼睛一样散落其中 ;闻之一股豆香扑鼻,甘冽而醇厚,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喝过的维维豆奶粉。
玉米面就是玉米粒打成的粉,老家都是挑了当年成熟的玉米种个大又最饱满的玉米锤送到磨坊,所以玉米粉颜色既干净,又黄的鲜亮。
我专门打电话请教了婆婆后,就下手操作了。
先把玉米面和豆面按照1:1的比例搁到盆里,撒上适量小苏打,盐,再切一些葱花,加入适量水搅拌。待盆里的玉米粉和豆面充分搅拌均匀并成絮状后,下手开始和面。
不多会儿,之前成散沙状的面子就逐渐抱成一团,但因豆面和玉米面都属于大颗粒物,和细腻的小麦面粉没法比,无法形成面团那种黏腻绵软的状态,看起来像一团泥,真的很不美。
我有点担心是不是程序弄错了。不过管他三七二十一呢,先蒸出来再说。
我直接从面团中挖出一小块,开始捏饼子。像泥一样的面团握在手里,很有感觉。有点像在DIY陶器,我双手合十,把面团挤在中间,然后两手相对逆时针匀速揉,一会儿,一个陀螺状的面团就出来了。
哈哈,我还是很有天分的嘛。第一个小陀螺看上去小巧又精致,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就都出来了。我一共弄了七个,都和我掌心差不多大。
然后在蒸锅里加上适量水,在篦子上铺上打湿的笼布,将小陀螺们均匀摆在上面,剩下一些空隙,就放上枣和红薯。
盖锅,开火,20分钟左右闻到有豆香后,转小火继续蒸,统共半个多小时,就可以掀锅啦。
看起来还不错呢,一个个圆鼓鼓的,形状还算让我满意,只是开始的小陀螺们都不见啦,下面的那个尖儿都被压扁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贴饼子。
尝起来味道有点像商店里卖的粗粮饼干,既有黄豆的绵软清香,又有黑豆的醇厚粗粝,还有玉米的香气。每一口都有农家生活的回忆,弥漫的是满满泥土的芬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