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时,没有什么工作上的事情。于是,想在网站上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长篇小说来看一看、读一读。无意间,看到一部长篇作品《童年在乡村》。由于这段时间也一直在想着写一些关于乡村的童年故事,就点击了那部作品的链接,顺便看了起来。这部作品里被描述的事情刚好与我的童年经历很相似,阅读的兴趣也就紧跟着来了。不一会,就看完了整一章。在文章底部,发现了作者的微信号,出于好奇,就加了她的微信。
“您好!”她先给我打了招呼。虽然这个称谓表示礼貌,但是我觉得很生分,而且我不一定比她年长,我觉得有点不舒服。
“你好!在看你写的《童年在乡村》。”我回复过去。
“哦,请问为何加我?”按照剧情,她应该会感谢我阅读她的文章,或谦虚地说一句:“我写得不好,还望指教”之类的,可并没有。我加她的微信是不是太过唐突?便尴尬了一会儿。
“好奇。好奇你能记住那么多关于童年的事情,好奇你能写的那么好。”
“看纸质书,还是电子版?”对于我的赞赏,她还是没有一丁点的涟漪,就像一粒米坠落江河,激不起浪花一般。
“电子书。”此时,我已经对她和她的作品失去了兴趣了。
“您写的什么作品?”
“空闲时随便写写,未有作品。”我益发尴尬了。忽然,觉得她是一个领袖,高高在上,而我是一个小喽啰,这不平等的对话,就连空气都凝固了。可我的心里又如洪水般翻滚,煎熬中。
“嗯,一起加油!我建议您最好看纸质书,新华书店和各大网站有售,我这里也有签名书。”她回复过来。接着,她发了一张她的作品封面图片和在线售卖的链接。又接着,发了一张她的作品封面图片和在线售卖的链接。又紧接着,发了一张她的作品封面图片和在线售卖的链接。这时,我不想跟她聊下去了,也没回复她,因为她显然不是我要找的人——有文学爱好的人,能通过文字产生共鸣的人。我一直比较鄙视以文换钱的人,一直觉得文人的作品一旦与金钱搞上了关系,就失去了它文学艺术的意义,甚至有点丑化了文学。
后来,毫不惋惜地删掉了她的微信。
从桌上拿起了水杯,咽下了几口水。静下来,想了一想,如果作为一个作家,不为钱财,也难以度日,更谈不上再次创作好作品,所以应该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嗯,先有作品,然后转化为金钱,本来就是每一位作家的生存之道,天经地义。”我劝着自己去理解他们,却又耿耿于怀,心里像有一团雾,清风吹拂时,仿佛能看清周边的事物,风散后,又朦朦胧胧,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