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叫:我喜欢读书!
比这还幸福的事情是,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读着一本期待已久的好书,四季桂的花香若有若无,三角梅毫无顾忌的迎风摇摆……
比这还要幸福一百倍的事情是,正读得兴起,妈妈端上一杯茶,轻轻的放在你身旁的桌子上,然后,望着你,慈眉善目,微微笑容,脸上如刀刻般的皱纹,融化了所有过去的岁月,记得的,不记得的,阳光里,只有母亲融融的目光……
多年来,虽然各种俗事纠缠,但读书这件事倒是坚持了下来。
读的书种类比较杂,也不太确定方向,只要有好书在手,闻着那清雅的纸香,心底便温暖如春。有些书读不懂,也没关系,想读的时候又拿出来读,说不定,某一天茅塞顿开,就读懂了。近年来开始读医书,更不敢有丝毫懈怠了。
很多朋友喜欢在手机上读书,这是我始终无法适应的,总觉得少了一些手捧纸质书的感觉,后来朋友送了一本电子书,渐渐便被其博大的储存能力和极其方便吸引,外出时总带在身边了,并逐渐总结出跟以往专读纸质书不太一样的读书方式和心得。这应该算一个进步吧。
在南宁,秋冬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伴着阵阵凉风,不冷不热正合适,姑娘们还可以穿起飘飘的裙子,或长或短,如果觉得冷,搭个披肩,又保暖又时尚,更添了一份姿彩。
我喜欢这个季节,还因为,这是一个最适合静静的看书的季节。
微凉的清晨或者夜晚,窝在温暖的沙发里,灯光暖暖的,不热不燥也不冷,泡一壶茶,给自己一段阅读的时光,偶而望望窗外的阳光和风景,身心舒展……,这种时候适合读散文大家优美的词句或者如张德芬的心灵鸡汤,轻松中带点甜腻。
近来读了一系列外国专家写的书,关于心理学、心灵成长和抑郁病症的,外国人喜欢做试验,用数据说话,但往往缺乏中国医学的整体观,所以,读起来有点乏味。不象中医医书,不仅是济世救人的法宝,还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好境界。有时,我便把傅青主的《女科》当散文一样朗读。
那天读《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著,他提出,乐观的人能在逆境中更好的成长,也更容易的走上一条绝妙无比的成功之路。他肯定的说,乐观是一种可以掌握的技巧。
而运用他的方法来测试,我只是一个中等乐观的人,对好运的持续发生倒是非常乐观的。他关于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人格性。“永久性和普遍性控制着你的行为,你的无助感的持久性以及涉及的层面,而人格性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感觉。”这个我是挺赞成的。
张羽的《医生知道》第二部,似乎没有第一部有意思,当然,文字是更优美了,运用文字的技巧也更娴熟了。
建议中国的男人和女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中国男人书:我们的身体秘密和健康选择》。
董洪涛博士是我的朋友,他的书,他的微博和微信,我是时常读,读得性起,不知昼夜,心胸开阔,逐开始整理他的一些经典之语,也开始细读《黄帝内经》、《医宗金鉴》及《本草纲目》等经典,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只是在这其中,感到无穷的乐趣。
其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有到了这个年龄,经历了岁月的磨炼和洗礼,才会沉下心来,去倾听那些蕴含在岁月风尘中的智慧和光辉,去与那些古代大医大德之士倾心交谈……
偶读到一本民国小学课本,白描般的语言,力透纸背的湿润、儒雅、笃定,瞬间把我吸引了,民国年间,纵是兵荒马乱,小学课本却是那么从容淡定,上有信念,下有常识,仁爱、礼仪、诚信、情趣、方法、逻辑,无不透着民众肌肤的冷暖,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文字之美,尽在平白明净的故事里,母语久违的自然和张力让我全身血液都澎湃起来。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寥寥数语,孩子易于认识理解,慈母手中线的唐诗意境,跃然纸上。。。。。。
而这份出版于1933年的《模范公民》,其蕴藏着深厚的公民意识和令人敬仰的道德风范,让心灵震撼。
现在,想看纸质书,就捧一本,静静的读,想看电子书,就抱着电子书,开心的看,感觉虽然各有不同,但欢喜是一样的。
读书,这件事情,恐怕是要一直做下去的,因为,幸福与生命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