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
读加缪《鼠疫》有感
“疫”,终究不是一个吉祥的字,勉强能想到的,对人类有好处的就是疫苗。可万一疫苗被造假或者过期失效,又是一场说不得的瘟疫。“瘟疫”,流行性的传染病。小时候家住畜牧农业单位宿舍大院,见过鸡鸭大批量的死去,大人们说是发瘟,猪瘟鸡瘟鸭瘟,骂人也说发瘟。还记得病死的禽畜,胆大的人照样宰着煮了吃,一句话就是,你们命好,没摊上挨饿的年代,饿起来S都要吃呢。
网络词条对“鼠疫”的解释是这样的:“鼠疫是一种甲类传染病,一般先在鼠之间传染,再由鼠蚤叮咬人传染。一旦感染了肺鼠疫,可能会通过咳嗽喷出细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最严重的一种病死亡率最高的叫败血症型鼠疫,病人死后会全身发黑,也就是黑死病,在欧洲,曾经导致2/3的欧洲人死亡香港也曾经发生过很严重的黑死病疫情。”,所谓的人于天地中,似蝼蚁千万,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加缪的小说《鼠疫》,描写北非城市奥兰突发鼠疫,主人公里厄医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助病人,并领导一大批人奋起反抗可怕的瘟疫,最终使疫情得到了控制,赞扬了直面惨淡境况的真正勇者,表达了对生命的无限渴望与激情。放心,这是网上的评论,我向来不擅长概括总结,但又深知大家习惯了内容加中心思想式的期待,所以引用了网上的总结。
非典那段日子,虽然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侥幸躲过,但是所谓人心惶惶,天天看着TVB报出的死亡人数,还有高官出来说话大气,也不知道何时能结束。生活被迫要继续,班要继续上,学也要坚持上,也没几个逃学的。老师们的态度无非是三派,一是上课就上课,不谈国事。二是乐观型,号召大家生吃大蒜百病除。三呢,就是焦虑忧郁型,有位老师就提到了《鼠疫》,让大家找书来看。哥哥的死忌哥迷们都能记得,多少也会感叹,十几年弹指一挥间,但是没有多少人记得非典,选择性失忆,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我自然是忘记了找本《鼠疫》看看,压根就没有这个举动。网上关于经典名著的书单,我向来都没有发言权,因为我也不知道哪些才算名著,都是跟随大家的指引,买书看书。知道要阅读《鼠疫》,我还挺高兴的,觉得有缘总会遇见。在方所书店,我想着网购恐怕赶不上阅读进程,于是便请店员帮忙查询。店员在电脑一阵检索后,有点犹豫的告诉我,《鼠疫》只剩一本了,还是台湾版的……说到最后,声音已经变得很弱,但还是写了一张纸条给我,让我去指定的书架里找。2018年成都方所的最后一本《鼠疫》我拿走了,不是很有意义吗?繁体竖排的文字,台湾网友的书评一看就知道教育背景的差异了。
很不幸,老鼠从小到大都见到,小时候还听说过邻居从水沟里捞到还是抓到一只大老鼠,你们猜怎么着了?煮了吃。那时候我实在太小,还不知道恶心。长大以后,对老鼠是又怕又恨,巴不得别人动手把它们消灭了。当然也亲耳听到有信仰的人不杀生,对着老鼠念佛,老鼠就真的不来她家的故事,我心想,你何不功力再深些,加持一下请老鼠们别在打扰人类?
我有时候看书会囫囵吞枣,就是那种赶速度看了也是白看的状态,有时候又会极度投入,陷入书中还不自知。很不幸的我掉进《鼠疫》的坑,这是件痛苦的事情,加缪白描式的写法,每天打开书本,脑海里就是老鼠们排队的死亡,然后就到人类莫名其妙的痛苦的死去……然后就会觉得恶心。我只好尽量的选择在吃饱喝足后再来阅读,所谓的中心思想,主题意义对我来说,已经毫无意义。
同期还在看《楚辞》,这古典文学就更难搞了,我想着在网上找些资料,各种解读无非就是原文加中心思想,问题是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怎么能替代到屈原时代去呢?偏偏《鼠疫》就会让人联想到现状。想必在瘟疫里挣扎的人类,是无助和绝望的,习惯了也就麻木了,就如六十年代,大面积的饥荒,饿死人成了日常,活着的连哭的气力都没有了,哪能和现在相比,哪来的风光大葬,何来的嚎啕大哭?10年前的那场地震,很多人不就是无奈的长埋于废墟里了?然而再过10年,新一批小鲜肉们,会不会觉得,这是真的吗?
时光会冲淡伤痕,唯有经典永不老。不如让《鼠疫》刺痛一下麻木的神经,眼前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