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村庄里,祖祖辈辈务农,父母通过教育之路,经不懈努力终于“跳出农门”,成为了农村人所谓的“城里人”。
在我呀呀学语时父母以及家中的老人他们常常提起儿时的贫瘠岁月:放学后上山打柴割草,在家家户户团聚在吃饭时拖着疲倦的身体,看着被野草割出血的双手,才牵着任劳任怨的老牛回到家。在周末,别的孩子在玩耍时,便要用勤劳的双手去摘茶叶,换去一杯瓜子。炒一罐咸菜,带到学校当一星期的配菜……
这一切,似乎离我很远很远,却足以让我备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无疑,我的家庭是幸运的,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已步入小康。然而,在老家,甚至就在我的身边,同样有着许许多多虽然享受到时代红利却未能富裕的人们:一家五口,耕种几十亩地,仅能维持生活;山中的孤寡老人,采药为生,年收入可能只有千元,主要靠国家扶助为生;个别家庭孩子上大学的学费还需要依靠国家和社会的资助……
他们,并未与我隔着一层冷冰冰的屏幕,而就在生我养我的地方;他们,不是报告里的一串串数字,而是我认识甚至熟悉的人。自那时起,一颗种子在我的心中发了芽: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奉献国家、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