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早晨七时许,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开始了下乡之行。车子穿行在乡间公路上,漫山遍野的葱绿不时传入我的双眼,使人顿感舒坦,即将成熟的庄稼也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真是十里不同天,到了霍山脚下的青岗坪林场,一下车就觉得凉气袭人,地面上还明显的有降雨形成的小水洼,司机小郭说:“这里昨天肯定下了阵雨。”我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是的,自从这里安装了用于测量“气温、降水、湿度、气压和风向、风速”的六要素自动气象观测区域站以来,霍州气象局的技术人员在统计资料时发现,虽然这里距离县城仅二十多公里,但气温比城内低三摄氏度左右,且气温日较差大,另外这里是沿山地带,地形抬升影响作用明显,所以青岗坪一带老是雷雨不断,有时伴有冰雹出现。
我们走进了自动站,发现围栏内外,杂草丛生,长得高一点的大有遮盖雨量筒的气势。我们用随身携带的铁锹、锄头赶紧清理了杂草,接着仔细检查了仪器性能。小郭发现雨量筒漏斗进水处有细小的草枝和泥土,可能会影响降水的准确性,他慢慢打开雨量筒外罩,用毛刷轻轻刷洗了雨量翻斗,疏通了漏斗。同时,我也清理了太阳能接受板上的灰尘,用万用表检测了太阳能供电、采集器接插件连接和蓄电池电压高低等情况,以及查看了仪器各种性能指示灯的工作状态。
离开了青岗坪,我们向远距三十多公里的杨家庄水库山洪地质灾害单雨量站进发。车子曲径通幽在坑洼不平的乡间土路上行走,路旁的梯田里,不时显现着辛勤的农民在忙碌,由于今年风调雨顺,笑意写在他们的脸上,我们也时不时跟农民们打着招呼,有时也下车和他们谈笑风生,及时了解他们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也及时提醒他们要充分利用天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加强田间管理。
杨家庄水库雨量站处于霍山脚下,这里的道路崎岖难走,车子颠簸得十分厉害,小郭提醒我要抓住把手,以免碰着磕着。为了了解水库的地理位置、结构状况和蓄水情况,更好地利用杨家庄水库雨量站气象资料进行科学的防御气象灾害,我们对杨家庄水库实地进行了查看。我们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行进,两旁崖壁陡峭,山石摇摇欲坠,真叫人胆战心惊。不过,路旁的天然渠道内一股清水蛇形而下,流水潺潺,真让人有一种洗浴的冲动。
山路越来越陡,我们只好徒步前行,到达水库大坝时,仰望如云梯般六十多度陡峭的石阶,真有点让人却步。开始徒步爬行,随着身后石阶的增加,腿脚如铅灌注步履艰难,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坚持,再坚持。
到达坝顶,俯瞰水库,水面像倒放的冬瓜。只见储水不多,但却碧水见底,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熠熠生辉。整个库区处于两边山崖峭壁间,坝体高度一百多米。据知情人说,水库在汛期蓄水较少,以防山洪暴发,对水坝造成损坏。它的源头来自山内,源源不断。
巡视完水库,我们正在维护处于水库下方的自动雨量站,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听筒里传来局长的声音:“老高,现在在哪里?咱们的自动站15厘米地温数值出现异常,可能是传感器故障。你能换了吗?”“能吧。”我回答着。“那好,赶紧回来吧!我们先准备着。”
回到城里,已是12时40分,我们顾不得吃饭,直奔单位。“你们回来的真快呀!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要更换的仪器,咱们抓紧时间,能早一分算一分。”局长着急地安排着。
我在简短的时间内查阅了有关技术资料,心目中反复推敲了最佳更换方案,做到了胸有成竹。我们拿着仪器、更换工具开始了工作。此时已是13时50分,天上晴空万里,热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不一会,我已是汗流浃背,脸上的汗珠不停往下滴。14时大观测时间过后,我们正式开始了更换,因为在气象观测中要求,每个整点是要传输观测数据的,所以更换仪器必须在一小时之内完成。我们挖开了深埋的地温传感器,在穿线管内引过了传感器引线,细心地连接到采集器上,值班室的显示屏上出现了正常的数据。“好了,好了,数据正常了!”值班员高兴地告诉着。我看了看手表,此时已是14时52分。
仪器刚刚安装完毕,局长接到了临汾仪器保障中心工程师的电话,说下午16时许到霍州迁移十里铺区域自动气象站。时间紧迫,我们就近抓紧时间吃了点便饭,就急匆匆向十多公里的十里铺区域站进发。
我们到达十里铺区域站,就赶紧拆卸围栏、雨量筒、风向风速杆等仪器设备,由于锈蚀严重,拆卸过程非常困难,但大家千方百计想办法,终于用钢锯拉、铁棍撬、绳子拽,硬是把二百多公斤的底座和十多米长的风向风速杆装放在了车上,然后,小心翼翼地运送到了目的地。
到达南下庄村剧院内,我们马不停蹄,开始下线、挖坑、安装等工作,经过3个小时的奋战,“辛置镇南下庄气象区域站”醒目的牌匾挂在了洁白的围栏上,仪器运行正常。此时已是黄昏,时间已是下午七点半。每个人的脸上虽然挂满了汗珠,但欣慰的微笑还是绽放得那么灿烂。
今日一路风尘,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走过了5个乡镇,办完了3件事情,耽误了一日三餐,留下了我们一天的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