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303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第三章《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的第七节:《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高三一年的时间,足以创造奇迹。
突破一点,改变预言
作者通过努力,先在化学这一科得到了全年级第一名。这个成绩让作者对自己的定位——从连本科都考不上到重点大学,甚至清华、北大。这个成绩让作者改变了对自己的预言:从以前的“优秀同学比他强”到“我可以比优秀同学更强”。
“要相信自己的最好成绩,因为那是你抵达过的境界,如果你相信他,那么你一定会重新抵达那里。”
“如果你在乎一次失常,就是相信了它,它会成为消极的预言,让这样的失望重演。”
预言需要基础。如果作者没有那次全年级第一的化学成绩,他很难做“北大梦“;没有那次全班前五名,作者的同桌也不会有全班前五名的定位。
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这种相信有扎实的基础。
由点到面,逐步突破
作者由他化学进步的经验,推及到自己的物理和数学的学习,都取得了质得飞跃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要将高三一年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最后的结果,至于中间的成绩,进步了,可以欣喜,证明自己提高了;倒退了也可以欣喜,因为得到了经验和教训。进步也罢,经验教训也罢,对最后的结果都有益。作者从不执着于一次成绩的得失,因为他坚信:努力总不会错。
会学习,还要会考试
知识掌握的再好,上不了考试轨道,也拿不到好成绩。
作者经过深入思考,果断决定,除了英语,其他所有科目停止重复学习,因为觉得其他科目的知识都掌握的非常好了。首先专心思考的是怎样能在每一科上“走上考试轨道”。每天用日记记录自己对怎么考试的思考,一旦想到方法就立刻进行检验,一旦觉得不对就立刻改变。用了将近两个星期,就对每个科目怎么考试都有了很多的体会。接下来就是按照这些体会,把每个科目的知识点梳理一遍,这种工作的效果远远出乎了他的意料,高考前的第三次模拟考试,作者的语文、政治、生物都考了全年级第一名。高考也考了全班第一,最后进入了自己的心仪大学北大。
挫折商
所谓的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在应对挫折时形成的一些良性的应对方式,一定程度的挫折伤可培养一个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培养一个人的多向度思维,让一个人考虑事情更全面。
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既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项思维。
要珍惜一些学习上的挫折。它不禁暴露了我们学习上的弱点,让我们查漏补缺,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挫折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财富。
作者的考试挫折直接让他形成了“考试轨道论”,让他在高考中受益。后来他又发明了多种的轨道类,它们成了作者认识世界的钥匙。
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作者认识到“考试轨道”的重要性,那怎样才能跑上考试轨道呢?
一次在考虑政治多项选择题的变态时,作者脑子里突然间跳出一个问题“考官为什么这么出题?”,让他对考试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不要只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考试,要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当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考试时会抱怨政治考试的“变态”“没法理解”“有毛病”。但如果站在考官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出题”时。就会让自己静下心来正确作答。这个视角让作者高考政治考了80分,列全年级第二。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换位思考让考生容易理解考试的规律,不跟考官较劲。譬如一个学生可能会想,虽然我字写的乱了点,但总能看得清楚,阅卷的老师会理解我的。但如果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立刻会明白,看到一个乱糟糟的卷面肯定不会愉快,而看到整洁的卷面,心情立刻会不一样。这样一想,就会真正明白整洁卷面的价值。
对高三要有一个整体看法,就是不要拘泥于一次考试的得失,那么对人生也应该有个整体观,这样的话,高考中的成败得失放到整个人生中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在高考中人生中遭受了什么挫折,我们都要永远努力,永远向前。
换位思考、“考试轨道论”、整体观,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