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探讨了逻辑推理中的必备两个要素:
论题和结论。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第三个要素:
理由
应该来说,理由是推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了,它决定了你的推理是否成立,是否真实,是否靠得住。
那理由是什么呢?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
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话毫无道理,这里的“道理”说的就是理由。 而要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头脑,
主要标志就是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证据(即理由)来支撑他的看法,尤其当这些看法存在争议没有定论的时候更是这样。
在逻辑论证中,理由、论题和结论三者相互联系。 一个论证,如果没有理由,只有论题和结论,我们并不认同这是一个论证。我们顶多把他认为是纯粹的个人观点。 一个论证,如果没有论题和结论,只有理由,这也不是论证。只是一堆理由的堆砌而已。 一个理由本身只是一个孤立的想法,它并不能反映出一种逻辑关系。
这里应注意的是:(论证本身的几个特点)
论证必有其目的。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理由。
在和他人谈论和听他人陈述时,我们往往会在某人说出某个看法时,急于否定,其实,这对于谈话话者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我们只有花点时间来找出论证之所在,然后再去评估我们认为别人说过的那些话,只有这样对提出论证的人才够公平。
生活中的谈话绝大多少需要逻辑判断,当我们在相信别人的谈话这前,不妨先问一个问题:
请问你何出此言?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而且也能让我们避免成为一个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人。
那么我们怎么发现别人陈述的理由呢? 找提示词:
由于,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这个事实,鉴于,由以下材料支撑,因为证据是,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别人陈述的理由倒是找到了,但是当我们读到一篇长篇大论的文章时,我们往往是mb的,应该怎样才能让自己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呢?
找到一篇文章中的理由并有效组织它们的一些线索:
圈出指示词;
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理由和结论,或者在理由下面画线,用彩笔给结论做标记;
在页边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
读完长篇大论后,在文章结尾处按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在逻辑推理过程中,有理有据是一个基本要求,其实不止逻辑推理,
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谈话和思考都应该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赢得大家的信服!
————本文参考自《如何提问》
哲学家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所以,一个人要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就需要更加深入和精确地领悟他每天所经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