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牧村发迹之后,在平原县城修了一处深宅大院,名曰翰林院。翰林院坐落在旧县城十字街西南部,南门大街路西,南临小十字街西路,院西有南北通道(通道南段今仍残存),道西与西街居民相连,南北长约260米,东西宽约85米。占地面积35.6亩。今县招待所北至东西大街,是翰林院故址。
翰林院西部南段,有六到八户的民宅。不知何故,当初没有把那片地皮买下来,形成一个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60米的缺口。周边有五个大门:东门两处,其中,北段中部一处,南段南部一处,门前两旁各立一石狮,大门木质黑漆,半米多高、近3米长的门槛,一个壮年男子才能搬动。门廊前横梁上垂珠挂镂。门前石阶,北部东门外石阶三到五级,南部东门外是道沟,石阶约十级。居高临下,俨然是一处富豪胜地。院东边临街有砖砌围墙,小瓦挂顶。院南西部,朝南山门一座。。南门西有一小院。南门两侧沿街建南房一排,数十间,进南门往东、南房门前有东西通道。院西边有围墙,样式与东围墙相同。北段南部、民宅北有朝西走车大门。院北临西街路西段有围墙,围墙东端有朝北铁门。各门均有门房,长年专人守卫。临西街东段、临南街北段,沿街都是翰林院的店铺。
自东门进翰林院,院内设南北通道,南首与东西通道相接,通道以东是店铺用地,通道以西是住宅区。通道西,每隔20多米有三条小伙道,依次修建四排院落,一排三宅。
翰林院北端东部是张翰林故居。据原西街居民张先生(1941年生)说:1946年“土改”,我家分得张翰林老宅。过去,平原县城最高的地方是十字街,张翰林故居比十字街高出近一米,是翰林院整个院落的至高点。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宅院,北屋瓦房五间,五檩架,编笆钉椽,檩长4米,前后出厦,房宽8米,长约21米。堂屋后墙有内门,客人一般在堂屋,厨房在东首,递茶送饭,仆人均走后廊房,将茶或饭放在屏风后的条案上,客人看不见仆人和丫鬟。东西各三间瓦房,宽4米,南北长约11米,院内是一个长宽各十米的正方形小院。朝南砖砌门庭,门前三阶四级,每阶高15厘米。北房东间有后门,出后门下石阶可到店铺。解放初,张家刚住进翰林院的时候,堂屋内迎门墙上,卷着一幅陈旧的挂轴,谁也没在意挂的什么,张家老人们放开一看,是张翰林的一幅画像,张翰林骑着马,马旁边有一穿杏黄衣服的雅童,手举皮鞭,为张翰林护驾。这是道光皇帝为恩师张翰林保驾的画像。不几天,县政府来人把画像取走。
张翰林故居,东侧有一小院,北房三间,朝南角门;西侧连排两院,均北房三间,院内种树、养花。东西两侧宅院地基均低半米。门前是广场,南北宽约30米,东西长约55米,与宅院长度相当。广场、宅院两侧是花园,北部养花,南部种枣树。进出翰林院的马车一律走西大门,绕过枣树林,把车停在广场,性口拴在树林里。广场往南建有排房宅院,排房之间有小伙道相隔,排房东首宅院,北房五间,东房两间、西房两间,角门朝东;伙道内各院角门朝南,四排房子。翰林院内各院共同的特点是:都是瓦房,砖砌围墙,各宅院多数有后门,小伙道西首有南北通道,进出各院都很方便。
进北翰林院东门往北拐,南北道西,有三间砖砌瓦房,前出厦,朝东,一门两窗,南首断一单间,北两间为大厅。该三间房独特的房子,好像是翰林院招待宾客或供奉神祇的地方。1958年,笔者在平原中学高中部读书,曾一度在此居住。
翰林院的修建时间,大约始于清代嘉庆十七年(1812),张翰林补授河南粮储盐法道(正四品官)、任职河南怀庆府知府之后,他在河南任职二十年,这期间财运享通,是有能力经营这座别墅的最佳时间。一处占地面积35.6亩的别墅,一代人是难以完成的。张牧村之子,维垣,乾隆乙酉拔贡,邱县教谕,病故时年仅47岁。张牧村次孙敟、三孙璥,都先后以祖廕(后世子孙以先代官爵而受封),敟为三品衔、璥为二品衔,都当过知府,掌有实权,可能对建设翰林院做出贡献。
清代后期,翰林院家境逐渐衰落,将中部偏南民宅以东的房子卖掉,形成南院与北院,又称南翰林院、北翰林院。北院面积较大,房舍也好,张翰林后裔住北院,五宅。南院面积较小,房舍破旧,有十一宅。
张氏家庙,即张氏祠堂。在十字街西、路北,今县保健站的位置,曾有座北朝南庙宇一座,造型类似文庙的大殿,殿内四个立柱,殿内宽大,近似方形,长、宽各约20米,殿内设神台,供奉张氏祖世神主,殿前有庙台,三面石阶,独院,朝西有走车大门,设专人看护。家庙建成高大的殿堂,这是平原县唯一的。
张翰林后裔张氏十九世张金祥先生,至今保存着其母民国年间在翰林院的居住证和家庭照片。居住证写着:姓名,张李氏(即李华轩),年龄:四十一岁,住址:平原县一区莲花池乡南门大街一号,职业:农;发证机关:山东省平原县警察所长;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二十一日。清末翰林院家庭照:张秀芳(右一)、李华轩(右二)、张荣先(右三)。这是北翰林院中部的一座四合院内的镜头,也是翰林院历史的见证,照片由张翰林后裔张忠志翻拍保存。(见卷首彩图)
民国年间,翰林院比较完整。民国后期,民团四起,进城盘踞,翰林院房舍多被匪团强占,破坏严重。1945年10月,八路军解放平原城。1946年土地改革,斗地主分田地,将翰林院大门匾牌拆除,宅院化整为零,南部归南街所有,北部归西街所有,多数宅院分给贫民居住。张翰林后裔,只有当教师的张(秀五)老师一家住在北翰林院。南翰林院南房设小学,成为校舍。1958年冬,县府拓宽南北大街,一夜之间将翰林院东围墙、北围墙拆除,夷为平地。原县印刷厂位置,是翰林院清末出卖的地段。原翰林院房舍,现已全部拆除改建。张氏家庙,解放初期成为县里的粮库,今改建为县保健站。一座清代县城内最大的深宅大院全部改建。
(原载:2009年2月17日《长河晨刊》第11版•德州地理志。略有修改。作者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