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跟肥仔阳聊起新时代的生命教育,避免不了一些沉重又尖锐的话题。
很多的做法,往往是在将原本人格圆满,神性具足的宝宝,主动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同原本长满了根须的人参,硬是要一根一根地把须给拔了,最后变成光秃秃的白萝卜。
大家似乎对这种做法常常不太自知,有的则乐此不疲。
我的一个学生,某韦。现在处于我带他的第三个学期,1.5年的接触。我曾看过这孩子在外喝奶茶玩手机时,有过开怀大笑。其他时间,一直冷若冰霜,对任何都丝毫提不起兴趣,面容凝重,没有生命的活力,不像这个年纪本该有的样子。每每看到,我都觉得很心疼。
平日里他跟同学也保持着很远的距离,只喜欢一个人闷声坐着,偶尔翻翻书。
直到今天,我才等来跟他单独真诚聊天的机会。原来孩子曾在一个学堂学习4年,遭遇了体罚、威胁、恐吓,想逃不能逃(四周都是水泥墙),也无法跟母亲说(他觉得说了没用,母亲帮不了他什么),每天四点钟起床,一个月放3天假,其余时间都不能回家,刚去那会他才9岁。
那种压抑的环境最终给他的性格留下烙印。那些生命原本的轻快、愉悦、自由都被封禁在体内,他也失去了求救的渴望,自始至终,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他上课总喜欢发呆思考,皱着眉头,似乎总是找不到答案,很纠结。后来他说他在想怎么样才能得到自由。
我在一旁听了直掉眼泪。我们都是被原生家庭的符咒封印的娃。他此时的内在冲突与迷茫,和青春期时的我有很多重合的影子。换句话说,这是内在的智慧选择的课题,我必须要冲破封印,不仅为我自己。
生命中的很多欲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形成执念,执着。这些心念性能下产生的作用,产生了心行。
满足了,自然就放下了。
因为没有玩够,你的很多感受力,根本没有充分发展出来。玩不够的孩子,根基浅,是没有强大的发展后劲的。
所以我们限制孩子的玩乐时间,跟自己的心在一起的机会,满足自己掌控欲,填补缺失和恐惧,这样对他们真的有益了吗?
我感觉,自从离家上了省外的大学的那些年,我开始变得轻快自在,也开始慢慢自信了。但由于没有做好与原生家庭的切割(不要误会、臆断为不要自己的原生家庭),独立自主的意识没被解放,后来深深跌入谷底,变成抑郁的“小废柴”。但我接纳每个状态的自己。我允许自己踏着每一步脚下的路,不断拾阶而上。或许不那么光鲜得体,但生命的体验,每一份都充满荣耀,都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