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生说,怎么分辨一个东西到底是真的《论语》当中的部分,还是后人附会上去的假东西呢?
很简单的一点,就是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是真真切切、自自然然、活活泼泼的一个人的状态,还是牵强附会的,让你觉得特别别扭,特别板起面孔跟你说话的感觉。
所以“仁”就是原来人所有的心,是一个人所能够有的最正常的状态!
比如有一段最有故事性的情节,就是“宰我问三年之丧”。宰我也叫宰予,他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大家都知道“宰予昼寝”这一段,宰予白天听着课突然睡着了,孔子就骂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段骂人最凶的话就是骂宰予的。
宰予有一天跑来问孔子,父母死了,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三年一过,粮食都换新的了,咱得干事业,得创业,不能够一天到晚守丧,什么事都不干了,社会都停滞了。
我相信大家也很奇怪,为什么古人守孝要守三年?孔子没有板起面孔来教训他,孔子不会跟他讲大道理,不会说什么周公之礼。
孔子说,三年的时间里边,你心里会觉得难过。因为“子生三年”,你出生以后,父母要抱你三年,然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就是你到了三岁,父母才可以不抱你,在这之前,父母天天要抱着你。
所以父母走了以后,人通常有三年的时间吃东西也吃不下,穿好看的衣服也没劲,没有心情去享受这些东西。
如果你觉得吃好吃的、穿好看的衣服、去挣钱,你的心安的话,你就可以去做。
然后宰予说,我心安呀,没有什么不安的。
孔子说,那你如果安的话,你就去做就好了。
孔子并没有骂他说,你怎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