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几个文明古国都在北纬30°附近?
为什么中华文明出现的时间要比其它文明晚一千多年(以独立创造出自己的文字系统为标志)?
问题的答案是:太阳、河流、土地。
太阳提供的能量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息的最主要源泉。和今天的地球气温、大地面貌不同的是,在地球的冰川时代,唯有太阳接近直射的地方,才有解冻的春天,才有生命继续绵延的希望。
地球最后一次大冰期,开始于距今约240万年前,结束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大冰期里温度也会时高时低,每一次温度的短暂升高,生命就向北方扩散(从北半球的视角),每一次温度下降,生命就多数死于严寒,少数逃到南方——这必然又会带来与南方拥挤着的生命争夺生存权的战争。
不止是冰川时期,在人类步入文明时代之后,每一次地球的短暂寒冷都必然造成北方的自然灾难,进而演化为向南侵略的战争。
一万多年前,大地刚刚从漫长的冰封中再度苏醒。生命便急不可待地在大地上蔓延:草木追逐着阳光,食草动物追逐着草木,肉食动物追逐着食草动物,人类追逐着果实、种子和肉食……
生命的数量飞速地增长,它们是把太阳的能量转化为物质保存起来的最完美程序。
在生命丰盛的实验中,在两河流域,人类首次驯化了麦子;在长江流域,人类首次驯化了水稻。此时,深色人种(黑色、棕色)生活在赤道附近的草原和深林,浅色人种困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寒冷地带,中色人种承担起了这次农业革命的重任——而且极可能肇始于女性,因为她们才是采集种子的主力军。
人类的肤色形成于不久前的冰期,冰川把人类隔绝于几小块还可以生存的地方,长期的隔绝使得他们形成了不同深浅的肤色以适应环境:赤道深色,北方浅色,二者之间居中。其实,肤色只有深浅之差,没有黑白黄棕之别。
有了麦子和水稻,四处追逐食物的人类从此可以定居下来。而故事、宗教和律法,又拥有了把无数人们汇聚在一起的潜力。
但必须要有足够宽广的适合耕种的沃土。此时人类还不能战胜森林,更不必说山丘。最理想的情况是:夹杂着泥沙的河流冲积出新的土地,一段时间干旱一段时间湿润的气候让树木无法在此地形成森林。
两河流域是合适的理想之地,还有尼罗河流域。长江流域常年雨量过于充沛,森林过于茂盛,大自然没有把它创造成天然的“田野”。
那黄河流域呢?黄土高原的泥沙是理想的造田素材,但此刻地球还太过寒冷,黄河流域在冰冻多于春天的北方,太阳的能量还不足以解开冰冻并供那么多生命繁衍,进而再供人类在海量的生命上繁盛起来。
北回归线是北纬23°,而尼罗河入海口、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入海口都在北纬30°,印度河和恒河也在那个纬度上,钱塘江入海口在那里,长江入海口在附近……
在中国的北纬30°,在小小的姚江冲出的河谷中,我们发现了河姆渡文化;在钱塘江堆积的沃土里,我们发现了良渚文化……但它们体量太小,不足以形成大的文明。
遥远东方的人类还在等待,等待太阳化冻,为他们开辟出足以创造灿烂文明的“大土地”。
这一等的时间,完全取决于太阳和地球。
这一等就等了一二千年。
然后,山东丘陵的沂水、沭水、泗水、汶水、济水,河南的洛水、淮水,陕西关中盆地的渭水,山西的汾水、涑水……无数条河流被唤醒,无数个河谷被开垦,它们渐渐串联在一起,涌现出伏羲、炎黄、蚩尤、尧舜、夏禹、商契的传说,留下了稻黍、文字、宗教、青铜和陶瓷的证据,并被后来的我们命名为“黄河文明”(这些文明主要不是在黄河本身的冲积带,黄河和淮河在那时候是捉摸不定的狂人)。
再然后,人类渐渐遍布大地,又用无数杀戮和争斗,把自己融合成“人类”。
只有把气象、地理、生物、历史等融合在一起,我们才能解答自己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