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诟病《变量》比较过于浅显,与作者心中的目标《光荣与梦想》相差了好几个光年。但我觉得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更通俗的大众普及刊物来看,却非常地具有推荐价值。它通过略带记叙文美感的文字,借助具体的小人物、小场景、小故事来分享隐藏在这个时代表面下的趋势方向。我觉得这样的著作还应该更多一些。
我非常赞同书中的一个观点——“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尤其在当下经济脚步放缓的时候,更能体会到这句话中的力量。比如,“盖房子是大趋势,而装修是小趋势”,“互联网平台是大趋势,而自媒体是小趋势”。那么眼下的小趋势则是B站、抖音、快手崛起以及大企业化整为零逐步“微商化”。“超级个体”这个词终于从概念逐步变成了大家身边的某个具体的朋友。
但趋势只是结果,变量才是原因。而只有看到慢变量才能更好地理解趋势。影响中国的三个最重要的慢变量分别是”工业化“、”城市化“与”技术创新“。比如在遇到某些新出现的经济现象时,我首先会考虑人群的构成,而且往往会发现背后都与人口流动速度紧密相关,这其实是城市化的一个侧面。这样再返回头就能更容易获得一种“趋势感”。就像书中所说“找到了慢变量,我们就找到了定力,但找到了小趋势,我们才能看到信心”。
这里作者给出了关于“小趋势”的一个参考——“小趋势就是站人口1%的群体出现的变化”。但我觉得这个比例还是有些高了。比如当初只有很少人在用微店与抖音时,那个数据小到我觉得可以称为“微趋势”吧。
不知为何,在我的心中有一把非常清晰的刻度尺。刻度的一段标着个体,另一端是群体。而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取决于我们所处中间那个刻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成我所拥有的一个“变量”。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依然不断地用自己的这个变量与作者在2018年发现的五个新变量进行比对,期待从中发现些什么。
作者在2018年发现的五个新变量分别是:
"大国博弈"——主要是中美对比。如果把经济高速发展比做成一辆公交车的话,那么我们关心的是如何挤上去,而美国则有些人更关心如何下车,甚至如何减速停车。
“技术赋能”——“每一种技术都有它的性格”,只有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市场性格才能快速生长。所以不能只看技术的先进程度。就像前文提到的极飞科技,“在离新科技最为遥远的领域找到了自己广阔天地”。
“新旧融合”——传统企业“老兵”加入互联“新军”。比如海尔通过酒柜打入海外市场,通过“酒知道”平台将自己从酒柜平台转变成了“酒”平台。在我看来,这确实一个典型的从产品价值转型服务价值,即连接价值的好例子。这里作者也提出了“企业必死,生态永生”的观点。
“自下而上”——体现为与自上而下截然不同的一种城市化方式。这种来自底层的力量带给城市更多的活力,让城市更好地适应外部冲击。小学生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城市吸引人口的能力。比如东莞这座城市,在全国小学生数量下降的情况下,增长36% 。
“重建社群”——背后逻辑是“认识一种社会动物,只有重建了社群,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作者举了阿那亚与范家小学的例子。有意思的是,几年前我帮助李元江老师参谋过的家史项目对于阿那亚有非常大的帮助。“虽然重建社群的力量现在还很弱小,但假以时日,这种力量将大大改善我们的社会道德、公共秩序”。
今天是2020年三月的第一天。我们都已感受到上面这些重要变量带来的深刻变化。《变量2》已经出来了,等过一段时间再看,从回味中总结会更有意思。